在車險“綜改”滿三周年、“二次綜改”開展數月之際,监管監管再度出手加強車險費用管理,重拳鞏固車險綜合改革成果。出击车险吃停
『A智慧保』獲悉,手续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於近日下發了《關於加強車險費用管理的费恐通知》(下稱《通知》),要求全麵加強車險費用內部管理、业苦全麵加強商業車險費用監督管理、超标持續健全商業車險費率市場化形成機製。监管引導車險附加費用率在25%的重拳上限基礎上進一步合理下調,並明確手續費比例超報備上限的出击车险吃停將被停止使用商業車險條款費率,相當於變相叫停業務。手续
事實上,费恐車險向來是业苦財險機構的必爭之地,也是超标監管的重頭戲,近年車險綜合改革的深度實施,推動了車險保費價格、手續費率“雙降”。“車險從3000元降到2400元了”,近年如這般獲益的車主並不在少數,車險市場經曆了保費下滑的陣痛後也已慢慢恢複元氣。
不過伴隨車險複蘇,手續費惡性競爭現象又在今年重燃。有車主告訴『A智慧保』,今年獲得的車險投保方案又有了“返利”。業內人士認為,長期來看,車險市場的惡性競爭最終會影響消費者的利益,也會導致保險公司遭受損失,差異化、高質量的服務才是財險公司的突圍之道。
距離2020年9月車險綜合改革落地已過去三年,以“自主定價係數浮動範圍擴大”為標誌的第二次綜改也於今年上半年拉開大幕。
“改革實施以來,‘降價、增保、提質’階段性目標已全麵達成,‘鞏固、優化、創新’工作目標正持續推進。”在最新《通知》中,國家金融監管總局這樣總結綜改成果,同時提出四方麵要求,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從文件內容來看,全麵加強車險費用內部管理被擺在首要位置。《通知》提出,要嚴格車險費用管理、強化手續費核算管控、據實做好費用分攤、及時做好費用入賬、加強中介業務管控。具體要求包括要“據實列支各項經營管理費用,不得以直接業務虛掛中介等方式套取手續費”、“不得無故拖延或者提前將費用核算入賬”、“不得通過中介變相支付車險手續費”等。
在持續健全商車險費率市場化形成機製方麵,《通知》明確,一是引導附加費用率合理下調,財險公司商業車險產品設定附加費用率的上限繼續保持在25%,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報批報備附加費率上限低於25%的產品;二是科學設定商業車險手續費比例上限,持續壓降部分競爭程度較高銷售領域的手續費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車險費率市場化自2001年起步,發展曆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就是三年前的車險綜合改革。改革後的預定附加費用率從35%下降至25%,手續費水平明顯壓縮,同時預定賠付率由65%提高至75%,商業險基準保費由此整體下降。
要鞏固改革成效,配套措施與監管力度一樣重要。在全麵加強商業車險費用監督管理方麵,《通知》要求完善費率回溯和產品糾偏機製,對實際執行費率與報批報備偏離較大的、手續費比例超過報批報備上限等行為,可依法責令財險公司停止使用商業車險條款費率;同時要持續強化商業車險手續費監管,嚴厲打擊虛構中介業務套取手續費行為,規範支付,禁止銷售人員墊付行為。
“停止使用條款費率就相當於叫停了公司車險業務。”有業內人士分析稱。事實上,此前市場已有先例,因變相突破報批費率水平等違法違規行為,曾被停止使用商業車險條款和費率。
此外,《通知》還要求明確職責分工,強化保障落實。一是壓實主體責任,要求財險公司優化考核機製,降低保費規模、業務增速、市場份額的考核權重;二是持續強化監管,盯緊主要主體的關鍵指標,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三是做好配套支持,做好車險費用、手續費監測,及時預警,加強新能源車險業務費用管控。
在本次《通知》下發前,今年6月,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就發布過《關於規範車險市場秩序有關事項的通知》,從五大方麵著手規範車險市場秩序,包括嚴禁險企盲目拚規模、搶份額,不得偏離精算定價基礎,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車險產品等。
監管連續出手背後是亂象的抬頭。一方麵,車險市場經曆保費下滑陣痛後已慢慢恢複元氣,去年疊加疫情影響,車險賠付率下降,車險承保利潤上升,留給險企的費用空間加大;另一方麵,今年車險“二次綜改”將商業車險自主定價係數浮動範圍從[0.65-1.35]擴大為[0.5-1.5],險企有了更大的自主權。
有車險業務人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交強險手續費率在4%上下,商業險手續費率在15%上下,但為了搶地盤、爭份額,部分財產險公司通過不正當競爭給出超30%的手續費率,大幅偏離車險手續費率的合理區間。
用戶也能直觀感受到的就是車險“返利”。北京市民杜先生告訴『A智慧保』,今年獲得的車險方案又有了“返利”,保險業務員近日發給他的優惠活動方案顯示:“支付6800餘元,給您申請1530元安全停靠服務券(加油、超市購物都能用),實際花費5330元。”此外還有0公裏以內免費代駕1次、全國範圍內7次救援等保單增值服務。
“有利潤空間,就會驅使銷售人員拿出一部分利潤通過‘返利’的形式獲客。”有車險銷售人員稱,這種行為沒有底線,是為了成交而不擇手段的惡性競爭,隻能給行業抹黑,不利於為客戶做長期服務。
另有從業者稱,如果市場手續費競爭持續升溫,很有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手續費惡性競爭不僅不會普惠消費者,保險公司本身也將遭受很大的損失。以30%的高手續費為例,意味著消費者交的保費中,隻有七成落入保險公司囊中。對保險公司來說,實際獲取保費金額很可能難以覆蓋成本,一旦產生較多理賠費用時,很可能導致車險承保虧損。
數據顯示,今年隨著疫後出行量恢複,車險出險率同比已有所增加。上半年車險綜合成本率為97.9%,同比上升了1.2個百分點,其中綜合費用率為27.9%,上升了1個百分點;綜合賠付率約為70%,上升了約0.2個百分點。
這也是為何在近幾個月兩次通知中,監管先後強調不得盲目拚規模、搶份額,要據實列支各項經營管理費用等,不得以虛列“會議費”、“谘詢費”、“服務費”等業務及管理費科目的方式套取費用。與此同時,監管對違規行為的罰單不斷,就在上周,又有險企分支機構因“虛列費用套取資金支付車險業務手續費、編製虛假業務資料”被罰。
隨著車險綜合改革的深入實施,保險公司已向著“一車一價”趨勢發展,根據車主年齡、汽車品牌、出險率等定價,市場競爭度上升。在車險“二次綜改”給了險企更大定價自主權後,業界預期競爭將會更激烈。
“由於不同保險公司定價係數存在差異,使得不同公司對同一輛車的車險報價會存在差異,這可能會導致車險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許敏敏舉例稱,比如某家保險公司和某一品牌車企高度合作,則維修定損價格可能就要低於其他公司,在這類車型的定價上也可能比其他公司更低。
中小險企可能更加舉步維艱。『A智慧保』8月中旬獲得一份行業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車險實現承保利潤86億元,從利潤分布看,財險“老三家”就拿下了車險市場99.99%的利潤額。另一組數據顯示,第二梯隊險企車險業務平均綜合費用率達30.23%,其他中小公司車險綜合費用率更高達36.21%,足以體現出中小險企為爭取車險業務而付出的更高成本。
那麽,競爭愈加激烈的車險業務該如何突圍?以國際經驗看,瑞再研究院的報告顯示,西方成熟保險市場中的大多數車險公司,遵循的都是“小而美”的策略,通常會針對特定群體提供專屬保險。這種戰略通過長期聚焦、數據積累、定價模型的迭代完善,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了業務護城河,最終實現在紅海市場中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車車科技CEO張磊建議,在同質化的車險市場中,中小險企關鍵是找準自身定位。一要專業化,打造更多細分領域的優勢;二要精細化,加強內控、優化成本控製;三要特色化,做好車險本身的保障和服務創新,同時開拓非車險市場,培育自身的優勢。
可見,在監管對車險手續費惡性競爭“零容忍”,以及行業推動高質量轉型的大環境下,險企應盡快轉變車險業務粗放式經營模式,著眼長期,探尋差異化、精細化的發展路徑,否則終將會被市場淘汰。
一周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