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浮动费率眾所關注的基金即浮動費率基金新品陸續公告發售安排。如與業績掛鉤的亮相两类交銀瑞元三年定開、富國遠見精選三年定開,只新與持有時間掛鉤的品率景順長城價值發現將分別在10月前後展開募集。目前還剩與規模掛鉤的先定產品還未揭開“神秘麵紗”。
除了上述產品外,浮动费率還有17隻浮動費率產品正在等待發行。基金即記者從多家手握相關產品的亮相两类基金公司了解到,有部分基金公司已經做好了產品的只新發行準備,將在國慶之後發布相關公告;也有公司表示,品率產品預計安排在年底發售。先定
浮動費率基金即將開售
9月22日,浮动费率景順長城基金發布公告稱,基金即景順長城價值發現將於10月11日起正式開售。亮相两类這是市場首隻與投資者持有時間掛鉤的浮動費率產品,核心機製為持有基金份額的時間越長,適用的管理費率越低。
根據招募說明書,景順長城價值發現根據投資人持有基金份額時間的不同,設置A1類、A2類、A3類三類基金份額,對應的管理費率分別為1.20%/年、0.80%/年和0.60%/年。除基金管理人運用固有資金認購/申購外,其他投資者認購/申購時僅可選擇A1類基金份額;A2、A3類基金份額由滿足一定時間條件的相應份額升級而來。
據記者簡單梳理,投資者若首次購買景順長城價值發現為A1份額,管理費率為1.20%/年;持有滿一年後,相應基金份額自動升級為A2類,管理費率降至0.80%/年;滿三年後基金份額則從A2類自動升級為A3類,管理費再度降低至0.60%/年。換言之,這類產品持有時間越久,管理費越低,若滿三年相當於管理費打五折。
“過往頻繁交易、持有期限短一直是影響投資者獲得感的重要因素之一,持有時間越久費率越低的浮動費率產品有望引導持有人樹立長期投資理念,通過拉長持有期來相對提升持有體驗,特別是在市場低位區域。”一位基金公司相關負責人此前對記者表示。
9月21日,富國基金也公告了富國遠見精選三年定開將於9月28日至11月3日發售的消息。而在9月15日,交銀施羅德基金發布公告稱,旗下交銀瑞元三年定開的發售時間為10月12日起至10月25日。這兩隻產品均屬於掛鉤業績的浮動費率產品。
以費率改革後首隻獲批的浮動管理費率基金為例,交銀瑞元三年定開的基金管理費由基礎管理費和業績報酬兩部分組成。封閉期內,基礎管理費按前一日基金資產淨值的1.0%年費率計提,其中50%為固定管理費,每日計提,逐日累計至每月月末,按月支付。另外50%的部分為或有管理費,在每個封閉期的最後一日,若基金份額的期末淨值小於或等於期初淨值,該封閉期內的或有管理費全額返還至基金資產。
除了基礎管理費外,業績報酬則取決於基金產品的業績表現。若當封閉期內基金年化收益率超過8%且超過同期業績比較基準的年化收益率時,超過業績報酬計提基準(8%和同期業績比較基準年化收益率的孰高者)的部分,按20%的計提比例計算業績報酬,且計提比例年化不超過1.0%。
“基金收益率表現超預期,基金管理者抽傭比例提高得到回報,投資者也能接受在收益較高時支付額外的基金持有成本。而當基金表現不佳時,管理費率的降低也能有效激勵基金管理者及時做出投資策略的調整。”在業內人士看來,該類產品是對基金管理者激勵約束機製的重要探索。
費率改革持續推進
8月25日,首批與基金規模、基金業績、投資者持有時間掛鉤的20隻浮動費率產品集體獲批,引發市場高度關注。其中與持有時間掛鉤的產品最多,有9隻;與業績和規模掛鉤的則分別有8隻和3隻。
目前,在這三類浮動費率產品中,僅剩與規模掛鉤的浮動費率產品還未發布相關發行公告,分別是華夏信興回報混合型基金、富國核心優勢混合型基金、招商精選企業混合型基金。從產品設計來看,這類產品屬於產品規模越大,管理費率越低。
“與規模掛鉤的基金將吸引投資者投資較大規模的基金產品,基金規模往往與基金管理團隊的管理水平掛鉤,較大的基金規模可以成為基金經理能力的背書,與投資者挑選基金產品的邏輯相一致。”一位券商分析師認為,同時這也可能會加劇大體量基金產品“船大調頭難”的問題,對基金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縱觀浮動費率的設計思路,無論是與業績、規模還是持有期掛鉤,都旨在從利益機製上將基金管理人與基金持有人綁定,增強投資者與基金管理者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正向效應。
證監會此前也曾表示,行業將在堅持以固定費率產品為主的基礎上,按照“成熟一款、推出一款”的原則,研究推出更多類型浮動費率產品,完善公募基金產品譜係,為投資者提供更多選擇。
“無論哪種方式,產品能否讓投資者接受,還是取決於基金管理人的投資水平和基金收益表現。”華南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這些對費率探索的本質是優化基金投資環境,最終滿足投資者需求和優化投資體驗,自身投研能力和服務質量提升是基金公司需要加強的方向。
近年來,公募基金行業在費率改革領域嚐試了諸多探索,其中主要的方向是降費讓利和浮動費率。今年7月,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啟動,目前固定費率的存量產品降費已經接近尾聲,而主動權益類基金管理費收取新模式的探索也將陸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