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不复明源君在很多場合聽過一句話:今年要努力保住公司。不复
公司保住了,不复個人飯碗才可能保得住。不复
這看似一句玩笑話,不复其實也不無道理。不复目前不僅地產人擔心失業,不复很多房企也陷入了強烈的不复生存焦慮中。
明源君和一些房企管理層交流,不复大家共同關注的不复話題之一便是往哪轉型。很多房企之所以匆忙上馬代建業務,不复不過是不复老板為了緩解內心焦慮罷了,並非真的不复對這塊業務很有把握。
房企這種焦慮完全可以理解。不复在市場規模縮水、不复行業集中度提升、中小房企普遍掙紮的今天,很多房企都有種朝不保夕的危機感。
今天,明源君也想借此話題來談談,目前中國現存的10萬家房企,未來還有多少能活下去,哪些能活下去。
頭部房企市占率進一步提升
強者愈強的局麵加速形成
每個行業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都會湧現一批龍頭,在市場上占據著相對穩定且較高的份額。
房地產行業也是如此。
這兩年行業洗牌加劇,百強席位有所更迭,但市場份額依然向著少數的頭部企業集中,行業呈現出典型的強者愈強局麵。
從整體銷售情況看,頭部房企的市場占有率仍在提升。
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一季度top30房企的銷售額均值明顯增長,其中top10的銷售額均值742.6億元,較上年增長10.8%;top11-30房企銷售額均值247.2億元,較上年增長13.4%。
同時,top10的門檻明顯提升,第十位的操盤金額為452.7億元,同比增長了35.9%。而top30-top100操盤金額的門檻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可見,市場份額正在進一步向頭部房企集中。
從企業維度,國央企及少數優質民企市場份額上升。
行業急劇調整的背景下,地產國央企表現出了更強的韌性,市場占比逆勢攀升,進一步加劇市場分化。
據中指研究院統計,今年前四個月,央國企的銷售額同比平均增長95%;而民營房企的銷售額則同比下降了14.3%。
其中,達成千億級銷售額的房企共有六家,除了民企碧桂園、混合所有製的萬科集團外,其餘四家均為全國性的地產央企。
其中,保利發展的上升勢頭最為強勁。去年,保利發展就定下了“進三爭一”的目標,全年共實現簽約金額約4573.01億元,躋身行業第二。按銷售金額,保利發展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連續七年上升,並在2022年達到3.4%。
事實上,不止保利發展,這幾年房企的投資布局越來越趨同,基本都向著高能級城市聚集。在核心城市裏麵,少數房企的地位已經非常穩固,行業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
在核心城市,頭部房企市占率越來越高。
以廣州為例,今年一季度全口徑銷售額top3分別為越秀地產、保利發展、萬科地產,三者加起來市場占有率達到28.9%,較去年同期上升了4.2%,較去年同期更是提升了10%。
再看新一線城市杭州,也是同行呈現出明顯的強者愈強格局。
從去年的銷售數據看,杭州top10房企的市占率已經超過50%。
其中,濱江集團的銷售金額874.6億元,市占率高達15.5%;綠城中國銷售金額533.1億元,市占率9.4%。另外,華潤置地、萬科集團 、越秀地產、保利發展、龍湖集團等在當地的市場份額均處於3-5%之間。
也就說,這些房企瓜分了當地接近一半的市場,市場集中度可見一斑。
在發達國家,單一開發商的市占率最高可達到6%-8%。單從這一點來看,頭部房企仍有上升空間。
目前,頭部房企對未來的預期相對較為樂觀,對規模增長也較有信心。反觀大部分的中小房企,仍有不少處於停滯乃至萎縮狀態。隨著行業格局的進一步分化,集中度持續提升,頭部房企的市占率持續加大幾乎是不存在懸念的。
行業分化不斷加劇
未來可能隻需要1萬家房企?
任意一個成熟的行業,都必然呈現出高度集中的狀態。典型如家電行業,為首的美的、海爾、格力等巨頭占據了絕對優勢,其他一眾企業隻能在細分領域裏麵夾縫求生。
在房地產野蠻生長階段,房企數量也曾經多達6、7萬家,曆經多輪行業周期的洗禮之後,如今隻剩下1萬家出頭。
《國家統計年鑒》顯示,截至2021年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數量為105434家,其中,內資房企101374家。
未來,有多少房企能活下來?
每一年,都有一批企業因為這樣那樣的 原因消失在大眾視線裏。 房地產企業不例外。
2019-2022年,破產房企的數量分別為377家、408家、343家、308家,也就是說,每年都會有300-400家房企退出牌桌。
盡管2021及2022年破產房企的數據處於正常範圍內,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很多房企仍掙紮的生死邊緣,其中不乏一些原本千億級別的中型房企。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五月份,已有12家內房股被ST,有11家港股房企處於停牌狀態。
其他房企的處境也不樂觀。據克而瑞數據,2022年69家典型上市房企淨利潤虧損527億元,其中有13家虧損麵達到百億以上,有的房企已經連續兩年處於虧損狀態。
如果從土儲的角度來看,最近兩年多數房企拿地規模也在急劇下降,不少房企不僅連續兩年不補倉,甚至還在甩賣手頭的存貨。
土儲,代表著房企的發展潛力。沒有土地,意味著不會有新增業務,企業規模會進一步萎縮。據明源君了解,不少小型房企幹完手頭項目打算“金盆洗手”了。也就說,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小微房企離場。
其實,早在幾年前,就有觀點表示,中國未來隻需要10家房企。
這種說法略顯極端,但行業走向集中化的趨勢是不可逆的。
這一點在發達國家已經得到充分證實。以美國為例,美國獨立法人登記的房產開發商隻有500家。相比之下,中國目前的開發商數量還是太多了。
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去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提到,中國獨立法人的房產公司有9萬家。 而中國有9億城市人口,這意味著每1萬人就有一家房地產公司。
“中國房企比全世界開發商加起來都多。以後不需要這麽多,有1萬家就不得了了”。
如果按照內業預測,未來房地產市場將維持在10萬億左右的規模,參照發達國家頭部房企6%左右的市占率來計算,頭部房企的銷售規模為6000億左右的。
這與頭部房企目前預估的業績目標基本吻合。
從10萬家到1萬家,意味著大批的開發商不得不退出。過程必然是陣痛的,對房企來說,與其與趨勢為敵,不如趁早謀劃出路。
未來房企有四種“活法”
擁有一技之長就能活下去
過去,房地產開發是“大包大攬”的模式,從投資到開發到銷售到運營一攬子打包。而近兩年,隨著“三高模式”失效,傳統的開發思路也被打亂,地產新“活法”逐步顯現。
參照發達國家的經驗,全周期的住宅開發,僅僅是房地產多種業務模式中的一種。
房地產是圍繞“空間”所進行的經營活動。按照空間的生命周期,可分為空間建造、空間運營和空間服務三大環節。
明源君此前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圍繞空間建造、運營和服務,未來房地產可能分裂成為四個行業。換句話來講,未來地產商可能有四種“活法”:
①做投資商,依靠敏銳的眼光,投資優質資產以獲取回報。
例如這兩年險資趁著地產下行,將不少價低質優的不動產項目收入囊中。他們就是典型地產投資商。
②做開發商,幹老本行,也就是項目全周期開發。
即便住宅市場收縮到10萬億左右,其體量依然是巨大的。這個市場容量足以養活一批規模巨頭,以及一眾的小型企業。
③做運營商,依靠出色的運營管理能力,實現項目持續盈利。
目前商業中心、長租公寓、產業園等的運營商,就是這類角色。這種模式下,地產商可持有物業,也可選擇輸出運營管理能力,輕重皆宜。
④做服務商,圍繞“空間”提供各類服務,賺取服務費。
地產人可能注意到,這幾年房企裏麵越來越多部門開始“自力更生”了,代建獨立出去、營銷公司化、甚至人力部門也被推向市場……未來的房企,可能不蓋房,而僅僅是一家與房子相關的服務類企業。
上帝關上一道門,同時也打開了一扇窗。
住宅開發市場洗牌加劇的同時,地產商的轉型路徑也日漸明朗。尤其是各類融資工具的不斷落地(如REITs、不動產私募股權基金出台),經營性業務“投、融、建、管、退”閉環形成,整個不動產投資鏈條也趨於清晰完善。
這對轉型中的地產行業而言,無疑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未來,開發商不一定要在住宅開發市場拚刺刀,在投資、運營、服務任一領域擁有一技之長,也可能很滋潤的活下去。
點擊下圖,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