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iPhone 15係列和華為Mate 60係列發布後的口碑分化,果鏈巨頭們似乎又站在一個曆史節點上——蘋果的概念股蒸光環終會消失,如何尋找下一個業績增長點成為它們共同的发亿課題。
iPhone 15係列發布以來,苹果截至2023年9月21日,概念股蒸蘋果市值為2.72萬億美元,发亿較其發布會前最高市值跌去了11.3%,苹果但相比往年發布會後蘋果股價下探10%-20%的概念股蒸慣例,其實並不足為奇。发亿
畢竟拉長時間線來看,苹果蘋果不論業績還是概念股蒸市值,都延續著一條清晰的发亿上升路徑。且9月22日iPhone 15係列正式發售,苹果預約早8點取貨的概念股蒸果粉們也依然在旗艦店門口大排長龍,有網友評論道“說好的发亿不買蘋果呢?”
這兩年,真正受傷的是A股的果鏈公司。
2021年以來,果鏈幾大巨頭——立訊精密、藍思科技、歌爾股份、領益智造的最新市值距最高點縮水54%至73%不等,49家蘋果概念股總市值縮水超8000億元,且無改善的跡象,許多果鏈企業還出現明顯的淨利潤下滑。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華為Mate 60係列空降後,資本市場對於“華為概念股”熱烈追捧,供應鏈上也頻傳Mate 60係列提高備貨量的消息。
從多年前“傍上”蘋果後股價與業績齊飛,到如今股價與業績齊降,再次站上轉折點的果鏈巨頭們,都經曆了什麽,又在各自尋找什麽樣的出路?
01、被蘋果帶飛的果鏈
早些年的果鏈龍頭,和蘋果之間是相互成就的。
2010年蘋果發布的iPhone 4進入中國市場,此時,從2007年開始為第一代iPhone代工的富士康,還是國內最大的蘋果代工廠商。
多年探尋,蘋果在國內擁有越來越多的供應鏈合作夥伴,它們被視為中國製造的優秀代表,在A股備受追捧,還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果鏈”。
截至2023年9月19日,A股5279家上市公司中,蘋果概念股有49家(Wind蘋果產業鏈板塊),合計市值2.22萬億元,占整個A股的2.55%。
而提及蘋果概念股時無法繞開的“蘋果依賴症”,從數據角度到底是什麽概念?
縱觀這49家蘋果概念股,第一大客戶銷售收入占比均值為25.45%,而整個A股第一大客戶收入占比均值為9.16%——前者幾乎是後者的3倍。
在第一大客戶收入占比由高到低排序,且總市值大於400億元的蘋果概念股中,鵬鼎控股、立訊精密、藍思科技、歌爾股份和領益智造排在前五,第一大客戶收入占比依次從78.41%到24.43%不等,其中鵬鼎控股又與富士康關係匪淺,通常不單獨描述,因此另外四家也成為外界津津樂道的果鏈四大巨頭。
值得注意的是,上圖中歌爾股份第一大客戶收入占比在2020年還高達48.08%,之後因為多元化布局和蘋果Airpods砍單才有所下降。
那麽立訊精密老板王來春、藍思科技老板周群飛、歌爾股份老板薑濱以及領益智造老板曾芳勤,都是如何一步步“站在”庫克身後的?
在富士康打工10年,王來春最初隻是一個普通的工廠女工,獲得郭台銘的賞識並離開富士康後,她成立了立訊精密,從接手一些富士康完不成的訂單開始,逐漸滲入蘋果供應鏈。
2010年以“蘋果概念股”的身份上市以來,立訊精密從MacBook連接線開始,陸續開拓了iPad連接線、iPhone轉接頭、AirPods組裝業務和iPhone組裝業務等等,最終拿下“蘋果代工之王”的稱號。
同樣從流水線上走出來的周群飛,憑早年的技術積累在玻璃行業不斷尋找機會,最終以摩托羅拉一款V3手機為起點,進入了手機防護視窗玻璃這個細分賽道,也趕上了2007年在國內尋找手機玻璃供應商的蘋果,近期有消息稱,其計劃從iPhone玻璃麵板業務擴大至iPad觸控模塊。
不同於從工廠起步的王來春與周群飛,領益智造的創始人曾芳勤在21世紀初就擁有留學背景,也擔任過多家公司高管和美國美時精密加工的中國區域總經理,看準機會後辭職成立了領益製造的前身領勝電子,從模切業務逐步拓寬至衝壓、緊固件和組裝等業務,並從2008年開始進入蘋果供應鏈。
除了“庫克背後的這三個女人”,坐落於山東濰坊、由薑濱薑龍兄弟倆創立的歌爾股份,也是頗有故事的果鏈一員。
坊間傳聞,薑濱的發家史頗為神秘,上世紀90年代其所在的濰坊市無線電八廠倒閉後,薑濱召集了妻子和幾個同事,共同開始創業,從話筒元器件開始,到布局於音響設備,再之後開始在無線藍牙耳機領域有所積累。2010年歌爾股份開始獲得蘋果訂單,陸續為其供應聲學組件、有線耳機、AirPods係列產品。
無一例外,蘋果給他們帶來了大幅提升的業績、高漲的市值,以及果鏈光環帶來的眾多附加。
2010年到2022年,立訊精密的收入翻了20倍,淨利潤則有近百倍的躍升,市值一度突破4500億元,反超富士康成為果鏈中的老大;藍思科技的收入和淨利潤則從2011年開始分別翻了8倍和4倍,最高市值在2000億元左右,為果鏈中的“肩部”。
歌爾股份的收入和淨利潤更是從2009年開始分別翻了93倍和40倍,最高市值一度突破1800億元;領益智造則從2008年開始收入翻了62倍,淨利潤在最高的2020年一度翻了35倍,市值巔峰在1000億元左右。
更重要的是,幾家公司業績飛漲的過程中,蘋果占據的分量大體上呈上升趨勢——近十年來,上述幾家公司第一大客戶貢獻的業績占比從平均27.27%增至2021年最高時的52%,2022年才小幅降至50%,但仍占據了半壁江山。
憑借台前的業績,王來春、周群飛、曾芳勤和薑濱紛紛登上胡潤富豪榜,巔峰時期身價在370億元到580億元不等。
但更受益的其實還是蘋果,其智能手機在全球的出貨量從2011年開始翻了2.6倍,收入翻了3.6倍,淨利潤更是翻了3.9倍。最新數據顯示,蘋果市值已達到2.78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9.96萬億元),相當於整個A股49家蘋果概念股總市值的近9倍。
02、辛苦錢越來越難賺
在眾多顯而易見的好處背後,成為果鏈的一員之所以伴隨眾多爭議,也是因為越來越被動的姿態,以及“更多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的隱患。
上述果鏈企業中,立訊精密和藍思科技最為極端。2022年第一大客戶收入占比已經達到驚人的73.28%和70.96%,相當於絕大多數業務都圍繞著蘋果這一最重要的客戶在開展。
果鏈們傾情投入,但精明的庫克在選擇合作夥伴時總是有所“製衡”——即為同一個產品選取多家供應商,以此分散風險,並在供應商相互壓價爭奪訂單的過程中降低成本。當然,從蘋果的角度來看庫克的“製衡術”無可厚非,但對眾多果鏈企業而言卻不是好事。
Wind數據顯示,近10年來果鏈四大巨頭的盈利能力呈現跌宕下滑的明顯趨勢,2023年上半年的平均毛利率和淨利率僅為13.71%和4.17%,已分別較10年前降低了9.9個百分點和6.43個百分點。
其中藍思科技和歌爾股份降幅最大,毛利率分別減少15.26個百分點和19.56個百分點,淨利率則分別降低15.48個百分點和12.27個百分點。2023年上半年,歌爾股份的淨利率僅有0.91%。
領益智造則是相對特殊的存在,2015年其毛利率觸底後走出一段上升趨勢,2019年以來雖然有所下滑,但最新數據顯示,其20.49%的毛利率和8.15%的淨利率在四家公司中均處於最高,較10年前的“墊底”而言屬漫長但成功的一次反超。
值得注意的是,領益智造2022年來自第一大客戶收入占比隻有24.43%,為上述四家公司中最低,受蘋果的牽製較少,但2016年以來第一大客戶收入占比也保持逐年上升的趨勢。
盈利能力下滑、收入集中的風險外,果鏈企業還需要承擔相當大的資本投入,以及由此產生的一係列風險。
數據顯示,2011年到2023年6月末,果鏈四大巨頭的固定資產均值從15.9億元增至275.54億元,增長了16倍,遠高於A股同行業(電子元件)236家上市公司同期固定資產3倍的增長幅度。
在這其中,蘋果收入占比最高的立訊精密,固定資產投入也最大。其固定資產規模從2011年的4.13億元增至2023年6月末的438.93億元,翻了整整106倍。
但大量資本投入能否再帶來可觀的回報還是一個未知數,而蘋果一旦“翻臉”,果鏈企業不僅會出現直接的業績下滑,還要承擔對應資產的巨額減值風險。
比如被蘋果踢出果鏈的歐菲光,2020年到2022年的資產減值損失合計達到60億元,其中主要涉及的就是固定資產、存貨、無形資產和在建工程的減值;2022年11月Airpods Pro 2遭蘋果砍單的歌爾股份,也在年末計提了17.83億元的存貨和固定資產減值損失,成為當年淨利潤腰斬的主要原因。
國外同樣有著被蘋果“拋棄”的案例——一家叫做GTAT的美國零部件供應商曾與蘋果之間達成一項價值5.78億美元的人工藍寶石供貨協議,該部件計劃搭載於當時的iPhone6/6s,但因為雙方最終未能談妥,GTAT在2014年申請了破產。
其創始人斯奎勒當時的口供文件中提及,蘋果一開始想要購買大量的藍寶石熔爐,這也是GTAT原本最主要的業務,但幾個月後蘋果將合作協議更改為直接從GTAT采購藍寶石材料,相當於要求GTAT從設備供應商轉變為材料供應商,而這種轉變也是斯奎勒認為導致雙方合作走向終結的主要原因。
與此相似,告別果鏈後,歐菲光員工總數從2019年末的3.64萬人降至2022年末的1.26萬人,減員幅度高達65%。
隨著收入增長、來自蘋果收入占比的提高,果鏈與蘋果之間的綁定也愈加深度。此時逐年下滑的盈利能力和逐步提高的資產投入風險,就像“溫水煮青蛙”,無法成為果鏈企業突然放棄眼前巨額訂單的理由。
果鏈巨頭們隻能裹挾在失去蘋果的風險之中,越陷越深,騎虎難下。
03、艱難的“去蘋果化”
就像蘋果總是在商言商,對供應商沒有絕對的忠誠,果鏈巨頭們也並非沒有嚐試過“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裏”,而智能汽車、VR和光伏幾個賽道,正在成為果鏈們普遍押注的對象。
和蘋果綁定最深的立訊精密,早年間就在汽車領域布局業務,在2021年明確提出了“三個五年”的戰略,最終目標是在第三個五年內成為全球零部件Tier1領導廠商。
但目前計劃入局Tirer1廠商之列顯然不具備先發優勢,立訊精密也曾在投資者互動平台上表示,與老牌Tier1汽車廠商相比,自身在采購電子物料時麵臨成本更高、利潤更薄的問題。
藍思科技在智能手機玻璃蓋板之外,選擇了新能源汽車、智能頭顯以及光伏三個大賽道作為多元化轉型的目標領域,主要產品還是以應用於不同領域的各種屏幕、玻璃為主,也包括部分零部件的組裝。
除此之外,歌爾股份從2012年開始布局VR為代表的智能硬件業務,先後成為索尼旗下PSVR、Meta旗下Oculus和字節旗下Pico的重要供應商;領益智造則在電子及通訊業務外選擇發力汽車和光伏賽道,2021年以來先後投資數十億元於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多個項目。
“去蘋果化”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果鏈巨頭們努力的一個重要方向,但距離歐菲光的“教訓”已經兩年半,果鏈們在“去蘋果化”的路上有什麽樣的成果?
從最新數據來看,2023年上半年立訊精密汽車和通訊業務板塊分別貢獻了32.07億元和61.37億元收入,同比雖有大幅上漲,但占總收入比重分別隻有3.27%和6.27%。
藍思科技2023年上半年來自新能源汽車及智能座艙、智能頭顯及智能穿戴的收入分別為22.82億元和11.9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4.98%和下滑4.48%,占總收入的比重合計達到17.21%。
2022年11月剛剛遭遇蘋果砍單Airpods Pro 2的歌爾股份,2023年上半年以VR/AR為代表的智能硬件業務貢獻了超過6成的收入,但同比增幅為18.17%,較上年同期的92.27%有斷崖式下滑,疊加幾項業務毛利率不同程度的下滑,上半年淨利潤降幅達到驚人的79.71%,失去部分蘋果業務的打擊顯而易見。
領益智造雖然來自蘋果的收入占比相對有限,但2023年上半年來自汽車和光伏兩個新賽道的收入分別為7.13億元和9.14億元,在整體收入中的占比也隻有11.96%。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近幾年供應鏈“外遷”的大背景,幾家果鏈巨頭都還在以真金白銀持續加碼、竭力維持自身在蘋果供應鏈中的位置。
2022年末,藍思科技和歌爾股份在越南的子公司總資產分別達到26.89億元和41.08億元,收入分別為27.03億元和180.07億元。
▲(王來春)
截至2023年6月末,立訊精密計劃在越南投入的工程款累計已超過37億元,包括分布在越南雲中、義安的工廠;領益智造則選擇在印度設廠,投資款也已達到數億元。
回看歐菲光的慘痛經曆,仍然鮮明——被剔出果鏈隊伍後,主營攝像模組的歐菲光,收入從2019年的519.74億元降至2022年的148.27億元,2023年上半年同比繼續下滑18.79%,淨利潤更是已經連續虧損了3年半。
2022年下半年歐菲光試圖重整旗鼓,高調進入智能汽車領域,但元氣大傷、市值跌去77%後,歐菲光的多元化顯然來得有些晚了。
某種程度,果鏈巨頭們一邊竭力尋找下一個業績增長動力,一邊被蘋果業務裹挾至海外投資設廠,試圖吃盡蘋果帶來的最後一波紅利,無形中卻又加重了押注。
(作者 | 林夏淅,編輯 | 劉肖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