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TO M9在交付半個月之後,问界率先表露出來了強大的付半增長曲線。
過去半個月,个月AITO M9交付了接近1500台新車,平均考慮到新車屬於交付初期,天台產能攀爬困難的乎没問題,初期能有每天100台左右的人买交付量就已經很不錯了。
也就是說,AITO M9目前的问界銷量數據不是訂單量,而是付半工廠的生產能力。
華為使用了更多的个月高精尖技術,雷達、平均芯片等,天台這些核心零配件有明顯的乎没產能約束,又考慮到全新車型的人买原因,生產線速度、供應商原因,前期產能一定是受到約束的。
去年車展,華為整合了產品線,今年的產品線都調整為了“鴻蒙智行”,包括M5、M7、M9以及S7,都同屬於“鴻蒙智行”品類。
因為產能受限的產品不僅僅是AITO M9,還有智界S7,尤其是後者,上市較長時間但卻遲遲未能大批量交付,就是因為產能受到了限製。
目前,有很大一批車主的訂單交付時間排到了6月份,這對於工廠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生產壓力。
作為高端車型,AITO M9初期是成功的,品牌方此前沒有任何銷售20萬以上車型的能力,在AITO M7發布之後品牌熱度開始持續走高,AITO M9登場更是有望拿下單月3000台的銷量成績。
站在行業角度,我非常希望看到AITO M9成功的結局,原因很簡單,相比於理想的成功,我更認為AITO M9的成功能夠為自主品牌的發展打下堅實運營的基礎,對於消費者來說,45萬預算選擇AITO M9要比選擇理想L9(參數丨圖片),更加合理。
從技術、從研發、從可靠、從品質管理等多個角度來看,華為體係是要比理想體係更值得尊重的。
理想L9的成功,主要是抓住了高端、大尺寸SUV市場的空白,機會抓的牢靠,走量的核心關鍵是REEV架構,將工具屬性夯實,並且植入了空間、舒適、智能、設計感。
抓住機會,理想迅速向上爬。
但這不代表AITO M9沒有機會,恰恰相反,從核心技術板塊上來看,AITO M9的車機係統、智駕係統、電驅係統都屬於自主研發,並且技術深度、產品表現力都要更強。
40萬-50萬級市場出現更強的產品,一定會壓縮這一板塊的利潤空間,增加競爭的激烈程度,競爭之後的最終得利者,一定是消費者本身。
另外,我們此前說過,預算一旦超過20萬,買純電轎車的人會非常少,預算要是超過30萬,買純電SUV的人就會非常少。
純電動車即便充電速度再快,但也會有巨大的使用弊端,那就是續航崩盤的速度非常快。
即便是一台標定續航700km的電車,能夠提供給用戶的實際使用續航也非常短,為了防止過充、過放,企業都會建議充電到90%,並保留最後的10%電量用來尋找充電樁,加之日常續航表現8折,那麽留給用戶日常使用的電量其實隻有65%左右。
無論給一台車植入什麽功能、什麽配置,最基本的出行便利性不能喪失,純電動車喪失的就是遠距離的出行能力。
有內燃機的REEV,是保留了最基本的通勤能力,REEV架構又不依賴內燃機,所以智駕、人機互聯的天生拓展能力,要比PHEV和燃油車更好,和EV屬於同一賽道。
所以,AITO M9和理想L9都是REEV路線,這是保留基本出行能力,又能夠將智駕發揮到最高層次的路線。
大量的用戶選擇AITO M9的增程版,在享受華為科技的同時,還不喪失最基本的工具屬性,花費50萬、60萬買台車,結果還出不了遠門。
隻有開過EV純電動車的人才知道,所謂的快充都是在特定場景下完成的數據,外部商業充電樁的體驗感非常差,大量的一代充電樁功率隻有60kW,80kW,想要充滿目前動不動就100kWh的電池包,沒有個兩小時是不行的!
高價買REEV,要的就是一個兼容性和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