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涵
出品:全球財說
近幾年,由於地產行業受到衝擊,人寿部分險企踩雷房地產項目頻頻引發關注,斥巨險企的楼背力吃房地產投資風險敞口也成為熱門話題,保險公司對房地產投資冷靜不少。后亏
然今年幾家頭部險企又重新殺回地產,损扩日前,大偿中郵人壽斥巨資42.56億元,中邮资买受讓中糧置業旗下北京昆庭資產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權,人寿再度引發熱議。斥巨
“銀行係”壽險一哥中郵人壽這兩年光景不似從前,楼背力吃時刻警惕虧損這頂帽子落在頭上。后亏2023年上半年,损扩中郵人壽再次深陷增收不增利怪圈,大偿嚴重依賴郵銀渠道、中邮资买傭金手續費高企,依靠多元化渠道破局尚需時日。
“大手筆”加碼不動產
中秋節前一天,中糧置業投資有限公司(簡稱:中糧置業)發布了關於旗下控股子公司西單大悅城有限公司(簡稱:西單大悅城)公開掛牌轉讓北京昆庭資產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權及債權的進展公告。
公告顯示,本次交易標的在產交所的掛牌期限已滿,根據產交所的反饋,中郵人壽為符合條件的意向受讓方。
2023年9月28日,西單大悅城與中郵人壽簽署了《產權交易合同》,成交價格為42.56億元。根據香港聯交所相關規定,本次股權轉讓事項尚需提交大悅城地產有限公司(00207. HK)股東大會審議通過。
據悉,中糧置業掛牌轉讓初衷是為盤活存量資產,實現資產價值最大化,回籠資金助力公司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盡管有政策加持,房地產市場表現依然不景氣。房企業績普遍受挫,而在行業景氣度下降的當下,中郵人壽重金加碼不動產行為引發關注。
事實上,近些年隨著房企暴雷事件多發,險企在房地產投資上謹慎了許多。與此前在二級市場高調舉牌不同,目前險企熱衷於直接投資不動產項目。
今年以來,包括平安人壽、泰康人壽、友邦人壽在內的多家險企均對不動產項目進行了投資,出資額動輒幾十億、上百億。項目偏好集中於商業寫字樓、產業園區、自用辦公樓等實體項目。
不久前,華泰資管以不超過40億元的價格投資萬科不動產債券計劃。國壽係旗下兩家公司星灣企業和啟航基金以總價39.1億元受讓珠海世茂新領域半數股權。
至於險企資產配置緣何偏好不動產就要從險資特性說起,險資具有規模大、負債久期長、追求穩健持續回報等特點。隨著保費規模增長,銀行存款、國債等較為傳統的固收類產品從供給和收益上越來越難以覆蓋險資配置要求。而不動產風險多集中於開發階段,成熟運營後能帶來穩定的現金流,與險資特性相契合。
有行業人士表示,當下地產行業整體陷入流動性困境,此時險企加碼大額不動產具有較高性價比。不過房地產投資有風險,需緊密關注政策變動和市場風向,避免過度集中於某一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目前不動產配置價值顯現,但險企投資比例仍較小。
以中郵人壽為例,2022年投資資產配置以固定收益類資產為主。據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公告披露,截至2022年末,公司固定收益類資產配比同比上升0.97個百分點至84.18%。聯合資信信用評級公告顯示,2022年末,中郵保險不動產類投資餘額78.48億元,占比僅1.79%,主要為基礎設施債權計劃和基礎設施類股權計劃。
半年報虧損擴大
中郵人壽作為中國郵政的控股子公司,在中國郵政係統內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中郵人壽背靠中國郵政集團這棵大樹,坐擁全國最大的銀行分銷渠道,保費和資產規模位列行業前十,被業內稱為“銀行係”壽險一哥。
然而,近兩年中郵人壽在業績表現上卻未能對得起這位金主,陷入增收不增利窘境。
2023年上半年,中郵人壽實現營收945.51億元,同比增長28.92%,其中,保險業務收入875.67億元,同比增長32.81%。同期受資本市場波動等影響,公司淨虧損28.81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同期公司淨利虧損金額為17.8億元,這意味著中郵人壽已出現連續虧損且不斷擴大,下半年能否扭轉局勢,還未可知。
受資本市場波動影響,中郵人壽資產端承壓態勢不變。2023年上半年,中郵人壽實現淨資產收益率為-13.5%,總資產收益率為-0.61%,投資收益率為1.54%,綜合投資收益率為1.97%。
業務品質方麵,2023年第二季度綜合退保率為0.96%,較第一季度提升0.35個百分點。
受到可資本化風險得分下降的影響,公司風險綜合評級遭下調,由2022年第四季度風險綜合評級結果BB類下降到2023年第一季B類。
事實上,中郵人壽業績承壓,並非一朝一夕。
2017年-2022年中郵人壽分別實現淨利潤3.8億元、5.21億元、16.88億元、13.16億元、14.03億元、3.97億元。
不難看出,在2019年公司淨利飛速增長越過兩位數大關後,便呈現出下滑趨勢。到2022年迎來大斷崖,淨利較2021年同比下滑超7成,倒退回5年前水平。
從業務來看,公司依靠股東實現保費體量擴張,同時長期以來嚴重依賴銀保渠道,也成了困擾中郵人壽發展的瓶頸之一。
第一,由於目前銀保渠道主要銷售短期或躉交的儲蓄型保險,而這類產品共性是結構單一、價值較低,使得產品新業務價值提升較難。第二,中郵人壽雖與中國郵政銀行同氣連枝,但親兄弟明算賬,背負高昂的渠道費用同時還要麵臨到期給付壓力。
以2022年為例,中郵人壽保險業務收入居前五位的保險產品,主要銷售渠道均為銀保渠道。同期公司手續費及傭金支出較2021年增長46.9%至116.08億元。而由於部分產品處於滿期給付集中期,公司賠付支出較2021年同比增長115.7%達220.31億元。
盡管中郵人壽早有預料,意圖依托多元渠道建設破局,堅持郵銀主渠道賦能不變,並與友邦保險達成戰略合作,不過從2022年業績表現來看,雙方合作成效仍未顯現。
除此之外,中郵人壽償付能力吃緊同樣製約其發展。
2023年第二季度末,公司二季度償付能力充足率指標較上季度末均有所下降,麵臨一定的資本補充壓力。其中,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70.68%,環比較第一季度下降5.7個百分點;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32.27%,較第一季度下降5.37個百分點。
據國家監管總局統計,第二季度末,保險公司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88%,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22.7%。人身險公司的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78.7%,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06.5%。
中郵保險償付能力遠不及行業平均水平。
敬告讀者:本文基於公開資料信息或受訪者提供的相關內容撰寫,全球財說及文章作者不保證相關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無論何種情況下,本文內容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