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下调多家全國性商業銀行下調存款掛牌利率,存款這也是利率繼今年6月初全國性商業銀行下調存款掛牌利率後的再度下調。與6月份相比,于民用之于民此次存款利率調降幅度更大,下调且主要針對定期存款和大額存單。存款比如,利率工商銀行與農業銀行下調一年期、于民用之于民兩年期、下调三年期和五年期人民幣定期存款利率至1.55%、存款1.85%、利率2.2%和2.25%,于民用之于民而此前分別為1.65%、下调2.05%、存款2.45%和2.5%。利率
下調存款利率的目的是什麽,為了解決銀行息差低,還是為了解決實體經濟融資貴,這是一個問題。這也不是有關方麵一句“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就能全麵概括的,而必須看實際情況,看實體企業的融資成本是否得到有效降低,看降低存款利率的利益,有沒有與實體經濟共享。
融資貴,一直是困擾實體經濟的難題之一,甚至可以說是最大的難題。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貴的矛盾更加突出。融資貴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銀行的存款利率高,存款帶來的融資成本壓力很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決策層和管理層加大了利率市場化改革力度,推動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從而帶來存款利率逐步下降。尤其是今年,已經兩次下調存款利率,且下調的幅度較大。如此一來,也就給下調貸款利率、降低實體企業融資成本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提供了更大空間。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這些“節約”下來的利息,是否能夠有效轉化到實體企業身上,能否做到“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通過降低融資成本,幫助實體企業克服困難、走出困境,從而有效增加居民就業、有效提高員工的薪酬水平、有效增強居民的消費能力。如果融資成本的降低,能夠帶來實體企業經營狀況的好轉,並帶動就業空間擴大,那麽,降低存款利率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居民的利益讓渡也就值得了。
相反,如果降低存款利率的目的,是為了解決銀行的息差下行問題,為保護銀行利益服務,而不是為了降低實體企業成本,那麽,對存款利率下調政策的意義和作用,就需要重新評估、重新評價了,否則,不僅會影響宏觀決策的科學性、有效性,影響決策層對宏觀經濟政策作用的客觀評價和合理判斷,而且會對實體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使決策層無法準確了解實體經濟的實際狀況,無法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和辦法。
正因為如此,在出台降低存款利率政策的同時,管理層一定要對政策的作用和效率進行科學評估、客觀評價、合理分析、有效比較。存款利率下調的利益,到底有多少是傳遞到實體經濟領域的,又有多少是被銀行消化的,實體企業的融資成本有沒有降低,銀行息差占用了多少存款利率下調資源,是銀行占用的多,還是實體企業享受的多,需要精準分析,需要有一本非常明細明確明了的賬。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二季度商業銀行淨息差為1.74%,已降至近年來低位。這就是問題了,也是輿論和公眾的擔憂與顧慮了。因為銀行的淨息差走低了,而且是近年來的低位,就難免會出現銀行將存款利率降低帶來的利益用於彌補淨息差,以提高淨息差水平了。如此一來,下調存款利率對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作用也就非常有限,政策的落腳點也就到了銀行淨息差身上,而不是實體經濟。
客觀地講,1.74%的淨息差,對銀行來說,確實不高,在世界上也是偏低水平了。今年一季度,經過持續加息,美國的淨息差也超過了3%,歐洲國家也都有了比較明顯的提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發達經濟體銀行在投放資金過程中,附加的融資成本一般都很低,甚至沒有,淨息差是真正的淨息差。相反,我國銀行在向企業提供貸款過程中,經常伴有一些非利息因素的東西,都成為了企業融資成本的構成部分,導致企業的實際融資成本遠高於利息。因此,淨息差並不是銀行唯一收入來源,為什麽中國的銀行都是賺錢大戶、利潤遠高於其他國家銀行,原因就在於此。
所以,在分析銀行淨息差的同時,還要與企業的融資成本結合起來,貸款利率與實際融資成本之間的差額,就是銀行加在企業身上的另一種“息差”,也應當計算到淨息差範疇,而不是遊離於淨息差之外。否則,無法做出客觀判斷、理性分析,無法對存款利率下調的作用做出正確評價,也無法全麵了解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