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者,天助。任正
文 | 華商韜略 張靜波
2012年,非拒方团斯蒂芬·羅奇率領一個龐大的见美代表團,到訪華為。关键时刻
作為摩根士丹利的任正首席經濟學家,羅奇此行的非拒方团目的是,推動華為上市。见美對此,关键时刻華為方麵派出公司副總裁,任正全程陪同。非拒方团
但任正非始終沒有露麵。见美
羅奇很失望,关键时刻並抱怨:“他拒絕了一個3萬億美元的任正團隊!”
【被冷落的非拒方团金融大佬】
3萬億美元?!一個令人驚歎的數字。
但羅奇並非妄言。
按照今天的標準,他還說少了。作為全球最大的投行之一,摩根士丹利如今管理著6.5萬億美元資產。
羅奇手下來自紐約、倫敦、東京等世界各地的豪華團隊,也一樣價值連城。
他們曾主導了蘋果、穀歌等如今美國最大科技公司的IPO上市。
也因此,羅奇自信能夠說服華為上市。
在他看來,沒有人可以拒絕3萬億美元的團隊,以及成為下一個蘋果、穀歌的機會。哪怕不上市是華為的鐵律。
但羅奇還是太自信。事實上,他不但沒能說服華為,甚至連任正非的麵,都沒見上。
2012年的華為,正處在關鍵時刻。由於運營商抵製,華為手機業務大幅下滑,剛上任的餘承東焦頭爛額。
而任正非卻拒絕了這個大金主。
根據《哈弗商業評論》的報道,任正非對此解釋說:任何客戶,無論多小,我都會親自見麵,但羅奇不是!
看似輕描淡寫的解釋,道出了華為最重要的成功秘籍:
客戶第一。
過去幾十年,華為給人印象一直是一家硬核科技企業。
尤其是四年前,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後,華為堅持大比例研發,硬剛卡脖子技術,讓大多數人以為,華為的成功,隻是技術的成功。
但華為的成功,還有更底層的邏輯。
21世紀初,全球電信設備行業泡沫破滅。作為領軍者的法國阿爾卡特,其董事長在接待任正非時,憂心忡忡:
通信行業太殘酷了,你根本無法預測明天會發生什麽……
任正非聞言大驚,回國後,召集全公司高管商討:華為的明天在哪裏?出路在哪裏?
在一場內部大討論後,所有人的觀點,最後都聚焦到一點上:華為的明天,隻能存在於客戶之中,客戶是華為存在的唯一理由。
後來,任正非總結華為的三大勝利之本時,以客戶為中心,被放在了第一條。剩下兩條是以奮鬥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鬥。
事實上,華為最早就是靠客戶口碑起家的。
【連老鼠的事,也要管】
上世紀90年代,華為剛起步,實力還很弱。
而彼時,愛立信等全球通信巨頭已進入中國,雙方實力相差懸殊。用任正非的話講,我們是老鼠,人家是大象。
老鼠要如何生存呢?站在原地不動,肯定被大象一腳踩死。
於是,華為選擇農村包圍城市,從跨國公司無暇顧及的縣城做起。
在技術和質量均不占優的情況下,如何突破對手的防線?華為的做法是,用人海戰術,以優質服務壓垮對手。
比如,在黑龍江市場,華為派出200多人常年駐守,對每個縣的本地網項目,寸土必爭。
相比之下,愛立信當時隻有三四個人負責黑龍江市場。
而且,華為人24小時待命,有的就睡在客戶機房裏,有情況,隨叫隨到。
就這樣,盡管華為早期的產品質量不穩定,經常出問題,連任正非都被客戶訓斥過,但華為還是用真誠的態度,最終打動了對方。
有一次,黑龍江某地網絡中斷,也不知誰家的設備出了問題。
等華為的人趕到一查,發現不是自家設備,而是別人家的設備,但出問題的廠商遲遲沒有回應。
當地電信局急得跳腳。
這個時候,華為二話不說,將自己的接入網改接到另一路由,通話恢複了。換你是客戶,你會做怎樣的選擇?
靠著這樣的服務,華為從農村開始,一步步包圍城市,最終變成一頭大象。
規模大了,再搞人海戰術,就不太靈驗了,還得靠產品和技術。
2001年,華為剛進入歐洲市場時,別說訂單,連客戶都見不到,任正非心急如焚。
此時,荷蘭一家小運營商,急需一種既小巧靈活,又能覆蓋室內的方案,但大公司都不搭理它。
華為說,交給我!
半年後,在研發人員夜以繼日的奮戰中,分布式基站誕生了。
在華為征戰歐洲的日子裏,沃達豐等電信巨頭,正在為2G/3G等信號頻段之間不兼容,頭痛不已。
華為開發出第四代基站SingleRAN,隻需一根天線便能處理多個信號頻段,大大降低了運營商成本。
憑借這款產品,華為一舉拿下歐洲市場。
到了智能手機時代,華為更進一步,基於消費者的算力和拍照需求,自研麒麟芯片,開啟手機攝影和AI時代。
對於客戶需求的執念,有時甚至讓華為忘了自己的身份。
在很多沙漠和農村地區,老鼠常常會咬斷電線,影響用戶的網絡連接。
很多跨國公司,甚至華為內部,也有人認為,這不是通信廠商的事,貿然去管,徒勞增加成本。
但任正非堅持,華為有責任解決老鼠問題。
於是,他們開發出一種更堅固的,可以防老鼠啃咬的電線。
想客戶之所想,急客戶之所急,不斷引導華為基於用戶需求,開發無以倫比的產品,最終成就世界第一。
【偏離客戶,誰來養活我們?】
不光是產品和業務,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麵麵,華為都在踐行客戶第一。
2016年,72歲的任正非被人拍到:深夜,獨自一人拖著行李,在上海虹橋機場排隊等出租車。
沒有人接機,也沒有人前呼後擁!
這在外界看來,簡直是離了大譜,但在華為內部,卻很普遍。不僅任正非,很多華為高管也大抵如此。
簡單的一個舉動,牽出一個關乎公司生死存亡的大問題:
客戶重要,還是領導重要?
在華為,如果你答錯了,等待你的,將是一場暴風驟雨。
據說有一次,任正非去新疆辦事處視察。當地辦事處主任剛剛走馬上任,不熟悉情況。
為了表達對任總的重視,他租了一輛加長林肯去機場迎接。結果,被任正非劈頭蓋臉一頓臭罵:
“為什麽你要親自來迎接?你應該待在客戶辦公室,而不是陪我坐在車裏。”
為此,任正非多次警告:華為上下彌漫著一種風氣,崇拜領導比崇拜客戶更厲害。
他很清楚,這種風氣將削弱華為的戰鬥力,“領導一出差,安排得如此精細、如此費心,他們還有多少心思用在客戶身上?”
於是,在2010年的一次會議上,任正非明確下令:各級幹部,要眼睛盯著客戶,屁股對著老板。做到的堅決提拔,做不到的堅決淘汰。
對自己和自己人“狠”到家的任正非,對客戶的關懷卻無微不至。
有一次,他帶隊親自迎接一位重要客戶。當天,深圳天氣悶熱,服務人員特意調低了空調溫度。
結果,會議開到後來,越來越冷,有客戶禁不住連著打了好幾個噴嚏。
等客戶一走,任正非立刻打電話給人事部,下令:將後勤服務中心部長降職,獎金與股權全部下調!
堅持客戶第一的口號,我們聽過很多。
華為真正將這一原則,踐行到底,並植入每個華為人的基因。在華為“幹部八條”裏,第一條就是:
把精力放在為客戶服務上!
這並非華為覺悟有多高,或者比別人高尚,而隻是遵循了一條樸素的商業常識,也是華為管理層的共識:
不為客戶服務,華為就會被餓死。
【攏聚了人心,就有一切】
企業為誰服務?或者說,企業存在的理由是什麽?
這本來不該是個問題,畢竟,所有的企業,都是因為有客戶,才誕生的。
但過去幾十年,隨著資本市場的繁榮,以及管理學理論的演進,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開始出現分歧。
在西方,尤其是華爾街,人們認為,企業的目的是股東利益最大化。換言之,就是要盡可能多地賺錢,提振股價。
企業存在,當然是為了賺錢。但,賺錢也分手段,分短期和長期。
在資本和利潤最大化這根大棒的指揮下,企業很可能為了一些短期目標,竭澤而漁,從而犧牲掉未來的成長,甚至過把癮就死。
為了糾偏,員工第一、技術第一、市場第一等觀點不斷被提出來。
但這些觀點,並沒有觸及最底層的邏輯:企業存在的理由是什麽?
摩托羅拉,20世紀90年代,藍星上技術最強悍的通信企業,大規模投資了銥星計劃,但正是這個計劃,拖死了巨人。
由於通信成本高,應用範圍小,銥星計劃根本沒有市場。
對於銥星計劃的失敗,在華為內部曾有過分析,總結起來,就一句話:“100%的公司並不是因技術不先進而死掉的。”
真正讓他們死掉的,是客戶不滿意,產品賣不出去。
另一家通信企業——UT斯達康,曾在21世紀初,憑借技術落後的小靈通橫掃世界,但市場瞬息萬變,隨著3G時代的到來,一代機皇灰飛煙滅。
由此可見,技術和市場,並不能保證企業長久不衰。
要做百年不衰的常青企業,就要拋開一切雜念,回歸企業初心:為客戶創造價值。因為無論市場如何變化,客戶需求是永恒的。
寺廟為什麽香火不斷?因為無論哪個時代,人們總有精神需求。
大多數企業,在創辦之初,都有“客戶第一”的初心。
但在外界的誘惑下,在市場的跟風中,他們逐漸忘記這個初心,變得短視、投機、自大和神經麻木。
尤其在資本市場上,利潤、規模和金錢……讓太多的人偏離了常識和初心。
從這個意義上講,任正非拒絕摩根士丹利,是對初心的更徹底堅持。
遊離在資本市場外的華為,無論時代和市場怎樣變化,始終堅持以客戶為全部思考的原點和終點。
在此基礎上,從客戶需求出發,不斷推出領先業界的產品。
堅持客戶第一,之所以難,不僅是因為外界的誘惑多,更重要的是,它在很多時候,是反人性的。
比如,老鼠啃咬電線,導致通信中斷。這乍一看,跟設備廠商沒有毛關係,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但華為卻偏偏要管。
再比如,某地網絡中斷,原因是其他廠商設備導致的,而對方遲遲不回應。華為有義務要幫助客戶嗎?沒有!
但,華為還是幫了。
表麵上看,華為做了賠本生意。但華為真的賠了嗎?
因為這些超出客戶預期的服務,華為感動了客戶,甚至遠在中東的大客戶,聽聞華為有防啃咬的電線技術,也送來了訂單。
最後,因為這些付出,華為得到了幾十倍、上百倍的回報!
也因此,任正非才說,“為客戶創造價值,其實最後得益的還是我們自己。”
中國有句老話,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換言之,你想要得到,就必須先付出。隻有付出,才能攏聚人心。
當你攏聚了人心,天下還有什麽得不到的?
2019年5月,美國計劃對華為發起禁令。禁令生效前,美國供應商連續36個小時,加班加點,給華為供貨。
當華為高層跟任正非匯報這一情況時,老人家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得道者,天助。
就在剛剛,2023年8月29日,華為史上最強的Mate60係列手機開售,5G+麒麟芯片雙雙回歸。
一個新的時代,翻開了!
【參考資料】
[1]《華為的文化是其成功的關鍵》哈佛商業評論
[2]《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中信出版集團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