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覽
- “K2-18b”、超级地球“Kepler-186f”和“兩顆距離地球僅33光年”的明查满不具名行星均非在近日才被發現;發現“K2-18b”上可能存在生物標誌物DMS的也並非來自NASA的團隊;相關論文尚未在最新一期公開發表的《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公布;論文的第一作者尚不能確認“K2-18b”上是否存在DMS。
- NASA認為,发现雖然“K2-18b”位於宜居帶,人居而且現在已知它蘊藏著含碳分子,住细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這顆行星能夠孕育生命。节错
事件背景
9月19日,误满一則稱“美國宇航局(NASA)發現‘超級地球’或有人居住”的超级地球消息登上了新聞熱搜。部分報道稱,明查满據最新一期《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刊發的发现論文,NASA發現了一顆名為“K2-18b”的人居“超級地球”係外行星,探測到了隻有生物體才能產生的住细氣體的跡象。
網傳說法相關截圖
另有說法稱, NASA近日公布,误满兩顆距離地球僅33光年的超级地球“超級地球”被其利用淩日係外行星調查衛星發現。科學家們甚至推測這兩顆新行星可能擁有適宜人類生存的環境。
還有說法提到,這顆“超級地球”被命名為“Kepler-186f”,“根據NASA的權威數據和研究,這顆行星就住在一個離我們約500光年的遙遠星係。它大概比我們的地球大1.1倍,而且表麵溫度恰到好處,仿佛是個專為生命打造的溫室”。
明查
有關說法源自何處?
網傳說法中提到四顆不同的“超級地球”,包括“K2-18b”、“Kepler-186f”和“兩顆距離地球僅33光年”的不具名行星。
經核查,“Kepler-186f”早在2014年4月就已經被NASA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觀測到,這是一顆位於另一恒星“宜居帶”中的地球大小的行星。但由於該行星的質量和成分尚不確定,科學家們無從判斷“Kepler-186f”是否適合居住。
2014年4月,NASA公布發現第一顆位於另一恒星“宜居帶”中的地球大小的行星“Kepler-186f”。
“兩顆距離地球僅33光年的‘超級地球’”被發現於2022年。相關發現的公布日期在2022年6月15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等地的天文學家在銀河係附近發現了一個距離地球僅33光年的多行星係統,該係統中心有一顆又小又冷的M型矮星,名為HD260655。天文學家發現HD260655至少有兩顆地球大小的行星。據他們判斷,這些岩石星球很可能不適合居住,因為它們的軌道相對較緊,行星暴露在過高的溫度下,無法使表麵的水維持液態。
2022年6月,MIT公布在銀河係附近發現一個距離地球僅33光年的多行星係統。
而備受關注的“K2-18b”也非NASA的最新發現,該行星早在2015年就已經被人類觀測到。NASA網站的資料顯示,“K2-18b”是一顆係外行星,圍繞一顆M型恒星運行,其質量約等於8.92個地球。
NASA網站的資料顯示,K2-18b在2015年已經被人類觀測到。
搜索與“K2-18b”相關的消息,可以在預印本論文網站arXiv上找到一篇標題為《可能存在的水洋大氣層中的含碳分子》的文章。此文發表於2023年9月11日,論文的第一作者名叫尼庫·馬杜蘇丹(Nikku Madhusudhan),是英國劍橋大學天文學研究所天體物理學和係外行星科學係的教授,並非NASA的工作人員。
馬杜蘇丹的個人簡曆截圖
9月11日,劍橋大學網站發布消息稱,該校領導的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利用美國宇航局/歐空局/中科院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NASA/ESA/CSA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相關數據,在位於宜居帶(Goldilocks zone)的係外行星“K2-18b”的大氣層中發現了甲烷和二氧化碳。這是國際上首次在宜居帶係外行星的大氣層中發現碳基分子。
劍橋大學在9月11日發布的消息標題截圖
劍橋大學提到,與此發現相關的論文已經被《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ApJL)接收,並提供了一個指向arXiv網站的鏈接,即馬杜蘇丹等人發表的《可能存在的水洋大氣層中的含碳分子》一文。
經核查,《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是美國天文學會旗下用於快速發表高影響力天文研究成果的頂級期刊,期刊中的所有內容均對外界免費開放。
《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簡介截圖
在與美國天文學會存在合作關係的物理學學術團體物理學會(IOP)網站上,可以查詢到刊發在《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的最新文章。最近一期已完整刊發的電子雜誌是《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的總第953卷(2023年9月1日),其中未見與“K2-18b”相關的內容。總第954卷(2023年9月10日)的電子雜誌的內容仍在發布進程中(並不完整),目前在已公開的內容中,尚不能找到與“K2-18b”相關的論文。
IOP網站顯示最近一期已完整刊發的《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是總第953卷(2023年9月1日),第954卷(2023年9月10日)仍在發布進程中。
“K2-18b”上或有人居住?
盡管馬杜蘇丹等人被《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接收的文章尚不可尋,但從arXiv網站公開的《可能存在的水洋大氣層中的含碳分子》一文中,仍可以了解到研究者們的主要發現。
根據文章摘要,馬杜蘇丹等人報告了“在 0.9-5.2 µm 範圍內,用JWST NIRISS和NIRSpec儀器觀測到的被認定為水洋星球(Hycean worlds)的“K2-18b”的透射光譜。光譜顯示,在置信度分別達到5σ和3σ時,能強力探測到甲烷和二氧化碳,它們在富氫大氣層中的體積混合比高達1%……光譜還顯示了潛在的二甲基硫化物(DMS)的跡象。這是一種預計能成為水洋星球上的可觀測生物標誌的物質,促使了人們對該星球上可能存在的生物活動的思考”。
發布在arXiv網站上的《可能存在的水洋大氣層中的含碳分子》摘要截圖
arXiv網站同樣顯示,《可能存在的水洋大氣層中的含碳分子》一文已經被《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ApJL)接收。從文章的措辭上看,馬杜蘇丹等學者並未肯定DMS一定存在,更沒有表示“K2-18b”上或有人居住。
9月11日,NASA網站針對馬杜蘇丹等學者的發現,發布了通訊文章《韋伯在K2-18b大氣層中發現甲烷和二氧化碳》。文中提到,韋伯望遠鏡的數據提示可能探測到了DMS分子。在地球上,這是生命體才能生產的物質,地球大氣中的大部分DMS是由海洋中的浮遊植物釋放的。
9月11日,NASA網站針對馬杜蘇丹等學者的發現,發布了通訊文章《韋伯在K2-18b大氣層中發現甲烷和二氧化碳》。
然而,馬杜蘇丹本人對“K2-18b”上是否存在DMS並不確定,他在接受NASA采訪時表示, “即將進行的韋伯觀測應該能證實‘K2-18b’的大氣中是否確實存在大量的DMS。”
NASA對此的評價是:“雖然‘K2-18b’位於宜居帶,而且現在已知它蘊藏著含碳分子,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這顆行星能夠孕育生命。這顆行星的體積很大——半徑是地球半徑的2.6倍——這意味著行星內部很可能像海王星一樣,有一個巨大的高壓冰幔,但更薄的富氫大氣層和水洋表麵。水洋星球被推測具有汪洋大海,但也有可能因其水體溫度過高,以致不宜居住,或水體並非液態。”
據NASA刊文,目前,馬杜蘇丹領導的研究小組打算利用韋伯望遠鏡的中紅外光譜儀(MIRI)進行後續研究,希望能進一步驗證他們的發現,並為“K2-18b”的環境條件提供新的見解。
綜上所述,無論是“K2-18b”、“Kepler-186f”還是“兩顆距離地球僅33光年”的不具名行星均非在近日才被發現;發現“K2-18b”上可能存在生物標誌物DMS的也並非來自NASA的團隊;相關論文尚未在最新一期公開發表的《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公布;論文的作者尚不能確認“K2-18b”上是否存在DMS。
NASA認為,雖然“K2-18b”位於宜居帶,而且現在已知它蘊藏著含碳分子,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這顆行星能夠孕育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