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不知道生產企業會不會拿過期的僵屍肉,給你做一道紅燒肉預製菜,好东更不知道,不宜在統一烹製過程中,进校加入了多少“科技與狠活”。预制园這樣的好东食品,又怎麽放心讓孩子吃呢?不宜
撰稿丨魏英傑
這幾天,預製菜話題又熱了起來。进校
原先,预制园帶貨平台上一盒預製菜酸菜魚19.9元,好东引起過一陣熱議。不宜而這次,进校卻是预制园因為預製菜進校園,引發了不少家長關注。好东
有些地方家長吐槽,不宜學校午餐引進了預製菜,質量沒保障,口感差,讓人難以下咽。有些家長為了不讓孩子吃預製菜,選擇中午自行給小孩送餐,甚至還有家長辭職給孩子送飯。部分家長還為此成立了“抵製預製菜”的交流群。
一時之間,預製菜成為了眾矢之的。
開宗明義,我不是要支持預製菜。但凡有時間有條件,誰願意吃這種口味單一、食材缺乏保障的食物。
更何況,涉及孩子的食品安全,每個孩子都是父母親的寶貝,尤其要加倍謹慎。如果預製菜存在質量問題,又如何讓人良心上過得去?
不過,對於預製菜,還是需要厘清一些事實。
現在很多人對預製菜聞之色變,這其中也有不少誤認和曲解。實際上,預製菜這個名詞是新的,但預製菜這種食物由來已久,並不是現在才突然出現的。
從製作方式來講,預製菜可以分為成品或半成品。從類別來講,預製菜又可分為即食食品、即熱食品、即烹食品、即配食品。按照這麽說,我們以往接觸的很多食品,都可以歸入預製菜範疇。
比如,我們平時買的鴨脖、午餐肉,就是典型的即食食品;方便麵是典型的即熱食品;水餃是典型的即烹食品;而線上超市配送的淨菜,就是所謂即配食品。這些都算是預製菜。
圖/網絡
這些預製菜,我們不僅能夠接受,而且早已習以為常。大家意見比較大的,其實是像酸菜魚、梅幹菜燒肉、佛跳牆等以往看上去是新鮮燒製,而如今都被做成了預製菜的菜肴。
學校裏通過中央廚房配送的,如果是通過現炒分裝的套餐,嚴格來講不算預製菜;隻有工廠裏生產打包分裝好的套餐,被直接加熱送到學校的這種,才屬於預製菜。
如果對此還不是很明白的話,不妨想想高鐵上裝在快餐盒的那種配餐,其實就是這種預製菜。這類預製菜有固定的搭配,采取了鎖鮮技術,可以保存很長時間,自然吃起來也不怎麽可口,勉強果腹而已。
圖/網絡
就此而言,大家反感的並不是全部預製菜,而是那些采取了統一加工方式,加入了各種添加劑、增鮮劑和保水劑的預製食品。
人們對此反感的最大原因,是不放心其質量和安全性。畢竟,誰也不知道生產企業會不會拿過期的僵屍肉,給你做一道紅燒肉預製菜,更不知道,在統一烹製過程中,加入了多少“科技與狠活”。
這樣的食品,又怎麽放心讓孩子吃呢?
再來說“預製菜進校園”為何引起沸沸揚揚。
家長除了擔心食品安全問題,還在於食物加工的整個過程不公開透明,以及家長在這事情上缺乏知情權和選擇權。
很多家長一開始並不知道學校給孩子吃的是預製菜,直至有孩子反映學校的午餐難以下咽,甚至有孩子吃了拉肚子,這才反應過來。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如果我們點外賣,以為商家是現燒的,結果送來一看,竟然是用料理包(預製菜)加工的,那麽我們最多上一次當,下次不點就是了。
可是在學校,少數家長去反映問題,要求學校不使用預製菜,多半是說服不了學校的。學校和配餐公司達成合作協議,恐怕也不是說取消就取消的。至於這背後是否還有別的貓膩,暫且不提。
這就意味著,在給孩子的飲食安全保障上,由於學校天然的強勢地位,單個家長是沒有什麽話語權的。你要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除非多數家長聯合起來反對這一做法,才有可能奏效。
你說,家長既不知道這些食材質量如何,又缺乏說不的權利,結果會是如何?
圖/網絡
和“自由市場”不同,學校更像是一個“壟斷市場”,家長交了錢,卻管不了孩子吃了什麽,吃得好不好。這樣的不對等情形,遇到有責任心的學校管理人員還好,假如碰到不負責任的、甚至還想趁機撈一筆的個別學校管理人員,那真的是掉進坑裏了。
一般來講,隻要存在不公開透明的地方,一定就會存在不為人知的黑幕。所以,碰到有良心的管理者是偶然,碰到黑心的管理者,才是一種必然。
放眼看去,各地中小學乃至大學的餐飲食堂,出的問題還少嗎?
所以,預製菜的問題,並不在於預製菜本身,而在於預製菜以外的種種弊病。從行業信任問題,到市場規範問題,乃至於機製體製問題等等,不一而足。
可話說回來,上麵講的這些問題,難道是有了預製菜後才產生的嗎?顯然不是。
在預製菜“橫空出世”之前,黑心餐館、食品安全事件難道就沒有發生過嗎?不給學生吃預製菜,學校就不存在食材劣質、飯菜變質等問題嗎?沒有預製菜,前段時間不是還發生過“指鼠為鴨”的笑話嗎?
圖/網絡
有一說一,這些問題可不能讓預製菜來背鍋。或者說,這些問題的發生,並不是預製菜帶來的,也不見得會因為預製菜的出現而變本加厲。
恰恰相反,預製菜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好東西”。采取統一標準和生產規範製作的預製菜,一般會更加有質量保證。“洋快餐”為何能在全世界範圍內開分店而保持口感一致,秘訣就在於此。如果都是由各大門店自行采購、單獨烹製,早就亂套了。
例如,某洋品牌快餐店有一款很受歡迎的現磨豆漿,後來被發現其實是豆漿粉調製的,因此引起沸沸揚揚。其實,如果是由門店現磨,費時費力不說,質量肯定也不穩定。
不是說預製菜口感會更好,而是至少可以保證質量和安全,這是大型連鎖快餐企業首先必須考慮的問題。
遺憾的是,規模化生產既可以帶來品質的穩定,卻也可以變成“規模化擺爛”。換言之,規模化、標準化,並不意味著就能告別造假和劣質食品。
對於這些問題,仍然需要從食品安全監管、加強學校食堂管理、賦予家長知情選擇權等方麵入手。
比如,學校可以和家長聯合成立膳食委員會,由家長代表對學校餐飲進行全過程監督。每個學校以及學校的每個班級都有家委會,人和機構都是現成的,關乎孩子的食品安全,大家肯定樂於參與。
又或者,規定學校管理人員(比如校長)、老師和學生吃一樣的套餐,孩子們吃什麽,校方人員也隻能吃什麽,這對於提高學校餐飲的安全性也一定會有幫助。
在這方麵,教育部也有專門的規定(《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學校食品安全存在問題,不在於有沒有預製菜,而是明明有監督和約束機製,卻沒有落實到位。結果,家長一旦對學校不信任,隻有選擇采取自行送餐這種“笨辦法”。
圖/圖蟲創意
對於預製菜本身,雖說已經出台若幹標準和規範,但不得不說,眼下市場仍然處於魚龍混雜狀態,而且仍將持續一段時間。
例如,有些接外賣訂單的餐館,大量使用料理包、預製菜烹製快餐,卻又不提醒、不明示,讓顧客大呼上當又無可奈何。這些問題,隻有在行業發展過程中逐步得到解決。
而對於消費者來講,也要明白一點,由於外賣經濟發達,加上鎖鮮和冷鏈技術的發展,用時短、出菜快的預製菜,隻會是越來越普及,越來越盛行。
現在,包括網上買菜平台,都會專門開辟預製菜類別。這對於那些想節省做菜時間的用戶,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果不想踩入預製菜的“坑”,恐怕隻有自己睜大眼睛,仔細甄別。
當然,在預製菜行業尚不成熟和規範之前,對於“預製菜不宜進校園”的觀點,我也表示讚同。這種情況下急哄哄地搶占學校市場,可能賺的是快錢,最終卻會失去家長的信任。
總之,預製菜既不是什麽新鮮事物,也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問題在於,這個行業稍有不慎,就會被“玩”壞了。一旦行業公信力被敗壞,哪怕是政策強推,恐怕也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