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費降薪潮之下,降费降薪金业一些基金從業者開始自嘲,阴霾並勸年輕人不要來基金公司。下基想真實的轻人行業冷暖、職場故事,降费降薪金业就在從實習期開始內卷的阴霾在校生、從互聯網大廠跳槽進入基金公司的下基想年輕從業者的自述裏。
“你問我基金降費有啥影響?轻人對我們來說當然是降薪唄。”與券商行業早已開始的降费降薪金业降薪潮相比,基金業對降費的阴霾連鎖反應來得慢一些,但市場的下基想寒意已然籠罩身處其中的每個個體。
對於在校學生們來說,轻人實習更卷了,降费降薪金业就業的阴霾大環境更差了,曾經學長學姐們麵對的下基想機會如今競爭更激烈了。
對於基金業的打工人來說,年終獎遲遲不發、縮水20%-30%已在預期之內。一些基金公司對基層崗位的固定薪酬調降已在路上,還有公司悄悄把會議室的瓶裝礦泉水換成了紙杯……大大小小的信號仿佛在提醒基金從業者:好日子到頭了。一些從業者開始自嘲,並勸年輕人不要來基金公司。
另一邊,在高薪神話的加持下,無數年輕人湧入基金在內的金融行業。頭部基金公司發出一個崗位需求,往往能收到上千份簡曆。與此同時,學曆越來越卷,投研類的前台崗位已難覓清北複交和海外名校之外的身影。
“就像重新經曆一次高考。”即使是來自頂尖高校的學生,對於如此卷法也感到心累。不過,這樣的“卷”是有價值的,或者說是有好價格的。與其他行業相比,基金行業的收入相對較高,百萬年薪也非遙不可及的夢。
在年輕人眼裏,基金行業是什麽樣的?它還是個好飯碗嗎?讀數君和一些已經在基金公司或者是將基金公司作為求職方向的年輕人聊了聊。
一些年輕人從其他行業轉行而來。在他們看來,即使基金業降薪,對比他們原來的行業,基金業的性價比和天花板依然是更高的,其中包括了以高薪聞名的互聯網大廠。
對於一門心思進入金融業的年輕人來說,路越來越難走的同時,實際薪酬與當年的預期相比也有很大落差。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對於基金業商業模式和行業現狀的理解都非常清醒。除了“靠天吃飯”“旱澇保收”“向錢看齊”“規模導向”,他們也在思考,如何讓基金投資者更受益,讓工作更有意義。
以下是三位年輕人的自述:
小蘇:求職像第二次高考
某985高校金融專業在讀研究生,曾在多家公募基金公司實習
我的本碩都是985的金融專業。本科時候同班同學就業的人不多,三分之一保研、三分之一出國,隻有最頭部、能拿到很好offer的同學會直接工作。但這個比例近兩年越來越少了。
本科同學中,有去外資、VC、頂尖谘詢公司的,然後就是中金公司——它可能是國內金融機構裏唯一招本科生的。也有同學會去互聯網、快消公司和體製內,雖然剛開始收入都是二三十萬,但從成長空間來說,差距會逐漸拉大。
其實讀金融碩士無非是換個形式把本科的課程再上一遍。但因為大部分金融崗的最低要求是碩士,所以不得不“水一個”。
我學的是專業碩士,學費不便宜,我了解到的一些頭部高校兩年學費都在15萬到20萬之間。這個價格相比國外還是便宜一些,國外學費加生活費一年起碼五六十萬。大家都希望至少幾年內先把學費賺回來。
最近幾年,我明顯感受到大家越來越卷了,實習生的背景每年都會提高一個層次。
很多年前,到碩士才需要實習。到我讀本科時,很多人大二、大三就要去頂尖的機構實習,我就是大二暑假開始的。前幾天我還看到上海財經大學寫了份指南,讓大一的學生暑假去做實習。
等到碩士畢業的時候再看,最積極的人已經做過七八份實習了。但我覺得其實實習效用是邊際遞減的,做更多實習不一定會有更多進步,不是每一份實習都能有所收獲。
之前還聽到一個說法,可能有些誇張:有公募基金研究員說,現在還沒畢業的研一學生,做研究的能力已經比他們要強了——大家已經卷到提前把工作的東西學完了。
金融業的整體薪資確實相對較高,但它現在門檻非常高——都是當年考全省前幾百的佼佼者,工作強度也比一般的行業高得多,給應屆生三四十萬其實不太過分。但到了中高層,你的收入會翻倍增加,這樣的收入比做實業要達到相同水相對更平容易。
我覺得現在求職相當於第二次高考,學生們要盡全力去滿足評價體係對你的要求,同時你的競爭對手還是在當年高考中發揮最出色的那批人。
金融行業是有鄙視鏈的,投行、PE/VC、公募/私募相對排位靠前,外資優於內資,前台(投研)優於中後台。
公募基金的薪資水平在金融行業中處於中等偏上的位置,再往前是頭部PE/VC或者投行。不過,投行工作強度過大,而PE/VC雖然潛在收益大,但可能並不適合作為應屆生的第一份工作,招聘的名額也很少。
但現在進入公募基金也很難。單拿簡曆來說,它要求你是頭部高校畢業,頭部的定義是清北複交,甚至有些機構還會讓你在招聘係統裏填當年的高考成績和排名。
這四個學校每年的商科碩士有好幾千人,但每年大家覺得體麵的金融崗位沒這麽多。我的同班同學有從非清北複交的學校考上來的,一起投公司的時候,他們有時簡曆關都過不去。其實大家的綜合實力都差不多,但因為頭部金融機構求職的人太多了,所以用人單位會一刀切。
日常實習還好,上財、浙大等學校的同學都有。但到了決定能否留用的暑期實習和秋招,就很殘酷了,我很少在投研崗見到非清北複交的學生。
現在頭部院校的學生這麽卷,如果他們找不到好的工作就會向下擠壓。因為有的頭部機構隻招一個人,沒進去的話,就要去中部機構,然後就擠掉下麵的人。
我一直在投研相關的崗位實習,身邊的整個氛圍都是往前台走。因為選擇進入這條路的,都想往前景更好的方向衝一衝。如果是為了更安逸的生活,就沒必要來金融機構了。而且公募基金的後台基本沒有機會轉到前台,投研都是走校招或者是對應的社招。
但我知道我可能不適合投研,或者說卷不過他們。我身邊做投研的人都非常拚,全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經常熬夜,長期在高強度下工作,他們本身就很聰明,還願意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整體的產出也會比別人高兩三倍。
與理工科相比,其實純商科在投研上不具備優勢。因為商科知識可以快速學習,但行業積累是需要時間的,比如我們不可能比材料學的博士更懂行業。不過理工科想要進入金融行業也僅限於投研或者偏量化方向,商科的學生有更多的選擇。
即使降薪,金融仍然是我們最好的選擇。但我們心裏還是有落差,因為相對於前幾年,現在的工資要降一個檔次了。對於一門心思做金融的學生來說,道路是越來越難走的。你看著學長學姐按部就班讀下來,進了頭部機構,你比他們還努力,但你不能如願,最後實際拿到的薪酬比你當年決定為此付出時有很大差距。
阿默:收入之外更關心天花板
港校商科碩士,目前在基金行業工作
我本科畢業後先去了媒體工作,做泛財經方向。做了幾年,我覺得深度不夠,所以去香港讀了企業傳播的研究生。
之前讀書的時候,我沒想好之後去哪個行業,就打算去互聯網看看,最後找了一家互聯網公司的遊戲營銷崗實習。
進去之後就感覺不對,沒有人說話,辦公室很壓抑,窗子離走廊很遠。簡單了解一下公司近況後發現,營銷策劃不談你對用戶的理解,也不談你對遊戲產品的理解,物料都是供應商出的,能有什麽工作價值。我馬上提桶跑路了,從那開始打消了對互聯網行業的所有幻想。
之前有一篇報道叫《外賣騎手被困在係統裏》,我真的覺得很多互聯網行業的工作和外賣騎手的工作很像。
兩年前研究生畢業時,我本來想找一家專業財經媒體幹3到5年,再轉到行業中去。之後因為正好有機會,所以機緣巧合進入公募基金行業。
我當年本科畢業的時候,很多同學去了互聯網、教培、地產等行業。有時候我覺得這個世界挺離譜的,不是你想得多清楚,或者努力到什麽程度,才遇到合適的機會,都不是,有些機緣說不清楚。後來我跳槽的時候,獵頭說如果你剛開始的媒體是一家財經媒體的話,現在選擇就會多很多。
選擇進入基金行業,收入是一方麵,我更關心的是天花板問題。
媒體的天花板相對較低。男生在媒體幹3到5年就能成為成熟的記者,但你幹了8年,天花板就到達上限了。這時要麽轉領導崗,要麽麵對養家的壓力,你就得去別的行業去賺錢了。
媒體很自由,有很多發揮空間,還有成就感、使命感,但在基金公司,要滿足合規、滿足需求,還要不斷重複去做。
和在媒體工作相比,在基金行業工作有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在基金公司做營銷策劃,主要還是靠對市場和基金產品的理解。營銷上新玩法、新創意,你永遠玩不過那些願意在網上花時間泡微博、刷抖音的00後。我怎麽才能打贏他們?就是要靠對行業的理解和積累。
目前在職的這家基金公司強項是固收類產品,所以我最近在補債券的知識,每周寫債券市場回顧。日常如果要出債基的材料,就先跟基金經理聊,聽完還要回頭去消化,紮紮實實地把邏輯理順,挺難的。但能學到東西也挺好,痛並快樂著。
我的大部分同事都是金融專業的,跟他們相比,我完全沒有優勢。科班出身還好,如果後麵再去學,效率很低,需要帶著目的去補充知識。
基金行業是非常吃資曆的,一個做了兩年的營銷人和做了10年的營銷人是不一樣的,幹了三到五年的基金銷售不可能覺得自己可以取代部門領導了。而且基金銷售很吃客戶關係,比如跑銀行渠道,上海分片區哪個地方比較出量,哪幾個銀行經理手裏有大客戶,你都要知道。基金經理就更是了,這個行業研究透了,再去研究其他行業,沒有盡頭的。
現在市場確實不好,我之前在的那家基金公司,投研崗要麽是海外名校的,要麽是清北複交的,每年就招那些人,基本定死了。而且這幾年行情不好,業績普遍差,效益也不理想,招人卡得很嚴。
其實基金降費這個問題,如果不考慮我自己工資下降的話(笑),單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上,我覺得肯定要降的,而且降是好事。不僅要降管理費,還要降申購費,就是渠道的費用。渠道營銷是不會顧及市場現狀的,市場一熱大家就進,熱的時候進去肯定要賠,市場一冷大家都退,退了又掙不著錢。如果基金公司能更多依賴直銷,就有更大的自主性了。
前陣子有銀行出了一款理財產品,說淨值低於1元不收管理費。我覺得這已經是一個趨勢了,就是要提高投資者參與市場的獲得感。
這個行業賴以立身的是信任,如果大家都覺得基金公司是騙錢的,這個行業就完了。現在基金行業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了,我覺得未來有三個點是關鍵破局的:直銷、投顧和投教。它們能夠把基金從銷售模式轉變成資產管理的模式。
之前聽人說現在去基金公司沒前途了,我覺得純粹是以前日子過得太爽了。來到這個行業發現部分金融人還是有一些優越感,希望未來公募行業能夠被當做一個普通行業被看待,行業優秀的公司能夠獲得投資者的信任,做出行業的alpha。
其實降費對我來說感受不是很明顯。因為我是市場最高點的時候進入基金行業的,一進來市場就開始跌,跌了整整兩年,我就沒見過市場好的時候。
收縮期你就得苟著,正好趁市場不好的時候多積累自己。哪怕行業真的不好,規模增長緩慢,收入沒這麽高了(它收入再不高,相對來說也是比較高的),市場永遠是周期性的。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能不斷增厚自己的行業。
小初:從業的長度比行業增速重要得多
某985高校金融專業碩士,目前在公募行業工作
我本科學的統計學,研究生讀的金融。讀研的時候,我覺得基金公司特無聊,很多做的事情看不到、摸不著。
互聯網就有意思多了,日常用的微信和小紅書,都和生活息息相關。當時覺得設計一款App是能改變世界的。現在回想起來,不僅僅是因為設計的產品有多優秀,而是流量浪潮來的時候需要這樣一個產品,所以他們改變了世界。
但我當時不知道,所以去了互聯網行業,在BAT做了幾段實習,後來留在互聯網公司做產品經理。真正等到我進入互聯網公司的時候,C端的流量紅利已經完全沒有了,改變世界的時代已經過去,我隻是在裏麵當一個螺絲釘。
互聯網大廠是一台精密運行的機器,每個人的人均成本都很高,又要hold住流量,所以一定是效率導向的。從機器管理者的角度來說,一定要把各種流程規範化,這讓我感到很壓抑。而且互聯網公司的工作是很滿的,上班晚,下班也晚,幾乎沒啥自己的時間。
另外,我發現互聯網這個行業充滿焦慮。因為它變化很快,比如上一個時代還是長文本為主導的,5年後就完全不一樣了,流量趨向短視頻了。之前積累的經驗,有時甚至會成為附庸。所以大廠人員更新換代非常的快,也因為這個,似乎所有人都充滿了焦慮。
互聯網是沒有老人的。我當時的同事都非常年輕,身邊很少有35歲以上的人。但在基金公司,很多四五十歲的人,幹了10年以上的員工比比皆是。我理解如果這家企業有很多資曆相對深的人,至少可以說明這家企業不會因為年齡篩人。
所以,當互聯網行業的預期高增速消失,我從互聯網轉向了金融,進了一家基金公司,做一名投資顧問,每天跟客戶溝通,指導他們如何進行財富配置、怎麽買基金。
有一個點很有意思,我的選擇和學校每年的就業趨勢很契合。我畢業那一年同班去互聯網公司的同學相對以往要多得多,那個時候互聯網公司給的offer太好了,一些互聯網公司甚至能給到50多萬的起薪。但從我們下一屆開始,去互聯網的人越來越少了,反而是像體製內、銀行這些方向的人越來越多了,感覺去體製內的師弟師妹甚至占比都翻倍了。
最近基金公司在降費,但我們沒有裁員,這和互聯網公司不一樣。互聯網公司麵臨營收下降時,可以輕易端掉一整個團隊,因為它的人力成本很高。人力成本分為獎金和月薪,在互聯網公司,作為固定成本的月薪占大頭,而基金公司年終獎占比較高。
所以在基金公司工作兩三年後,基本不會切換賽道,因為切換的成本太高,會損失年終獎。去新單位、新行業,也還要適應一兩年。
當然降費這一刀砍在淨利潤上,很多被砍的小公司不一定能活下去了。去年因為市場整體都不太好,我們已經降過一輪薪,年終獎降了差不多30%,估計今年還會再降,但仍然比互聯網公司好一些。
但是互聯網公司也有它的好處,比如同事之間的關係氛圍輕鬆,更加注重創造力。基金公司肯定很不同了,我們整體都非常注重合規,大家特別注意風險控製。在互聯網公司,接觸到的新事物也會多一些,去嚐試最前沿的技術,假如我還在互聯網公司,我現在肯定在研究ChatGPT。
和基金公司的工作相比,互聯網公司通常是有非常明確的管理流程的,知識庫、項目管理、文檔管理、開會機製...都有明確的工作方法論。基金公司就不像互聯網決策機製那麽嚴密,整體會比較靈活,不像互聯網大廠那樣,每一步都有非常標準化的流程。
在互聯網公司,如果其中一環拖累了,後麵的人就要來催你,因為這可能直接影響一個幾億日活的App沒有及時更新版本。如果你做的功能有bug,導致App閃退,稍不注意就會上微博熱搜。但在基金公司,公開披露的信息等重要內容都會有專門的合規部門把關。
我現在反而覺得互聯網能實現更多價值,因為一款App隨便做一個功能都是幾百萬的DAU(日活),影響麵非常大。一名投資顧問影響麵還是比較有限的,即使是再厲害,你也影響不了多少人。
但如果可以同時選擇前10名公募或者是前10名互聯網的工作機會,基金公司的收入和生活幸福感都會更高一些。因為基金公司相對來說焦慮感沒有那麽強,整體工作的節奏也比較合適,但在互聯網,你真的還能設計出一個抖音、一個小紅書,在流量的血海中殺出一條路來嗎?非常難。
之前張雪峰不建議家裏沒有背景的幹金融,我既有認同的地方,也有不認同的。沒有背景的人,也不是在金融行業混不出來,我也沒有背景,但還是進入金融行業了。雖然不是最頭部的平台、崗位,但整體也還挺滿意的。
之前也有很多人通過拚命苦學,一路上清華、北大,再去投行,熬幾年熬出來,年薪百萬,實現階級躍升。當然現在這種機會越來越少,因為這個池子沒有新增的需求,蛋糕不會有那麽快的增速了。
但作為普通人來說,我是認同不要輕易選擇金融行業的。這個行業已經非常卷了。有一些親戚問我要不要選金融,我問去哪個學校,是個二本。我的建議很明確,不要選金融。二本的金融,如果不看個人追求,選擇去三四五線城市當銀行櫃員,但那比拚的不是你的學校,可能比拚的是關係。
可能我的看法比較極端,因為現在如果不是清北複交,在基金業連簡曆這關都很難通過。但互聯網公司的話,雙非也能進,它還是一個可以靠能力勝出的地方。當然,有些985也能在金融行業找到一些賣方崗位。
如果說在互聯網公司是1000份簡曆能過一個,那基金公司就是10000份簡曆能過一個。不過,互聯網的麵試是比基金公司要難的,因為它要求你有很多新的想法,而我後來麵試基金公司時,提的問題我之前都想過了。
所以如果沒法上頂尖院校金融專業的話,學的東西不是硬技能,沒法直接幫你變現,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也不能指導你投資,但如果你學的是挖掘機或者是計算機,出來可以直接工作,靠硬實力。
應屆生畢業選擇賽道是很關鍵的,如果一張白紙有機會進入一個陌生行業,這個機會隻可能發生在應屆生身上,工作兩三年後再去應聘另一個行業,成功概率接近0%。
所以我覺得更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函數。有些時候錢真的不是最重要的,或者說有些短期沒錢的崗位,長期來看前景良好。比如你特別喜歡文字寫作,一直寫,最後可能會成為劉慈欣。
做30年你喜歡的行業和為了賺錢進入一個行業結果兩三年就做不下去了,我肯定選擇更長期的。因為你每天要工作12個小時,這個時間比陪父母、孩子的都要長,也比你睡覺的時間要長。如果每天這12個小時都花在不喜歡的事情上,我覺得挺恐怖的。
因此,如果你有一個特別熱愛的東西,可以選擇它,因為熱愛可以幫你度過漫長歲月(笑),就像巴菲特說的,時間的長度比增速要重要得多。
(為尊重受訪者意願,文中均為化名)
文|黃慧玲 實習生 施嘉翔
編輯 |郭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