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彩山的灵魂老兵後人雙膝跪地,雙手接過骨灰壇。摆渡“爹爹回來了。人刘”魯彩山90歲的德文大陆小兒子合掌拜了拜,喉頭哽咽。年送
2023年9月,劉德文在花蓮,去台接老兵骨灰回高雄。骨灰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記者 | 吳淋姝
編輯 | 劉倩
校對 | 張彥君
骨灰壇沉甸甸的回乡,很有分量。灵魂老兵
它們被劉德文裝進書包裏,摆渡行走的人刘時候,通常被他反背在胸前,德文大陆避免磕碰,年送同時也象征著尊重,余位“長者在前”。
坐飛機前,劉德文會多買一張票,航程中將骨灰壇放在鄰座,係好安全帶。離開台灣時,他會對著壇子念叨;落地大陸時,他也會低語幾聲。
21年間,已有逾300位大陸去台老兵的骨灰經由劉德文之手回到大陸,回到他們魂牽夢縈的原鄉,落葉歸根。用劉德文的話說,讓他們與最親的土地在一起。
當下,57歲的劉德文平均一月往返兩岸三四趟。老兵離世,他們在大陸的後代也日益衰老,他擔心,隨著老兵最親近的後人去世,有的隔代後輩再無動力尋找對岸的親人。
觸碰原鄉的土地
今年中秋夜,台灣高雄市上空,月亮又圓又亮,劉德文和家人小聚在一起,吃了一頓烤肉,算是過節。
這樣的日子,劉德文總會想起村裏無眷屬的老兵。有老兵曾悄悄告訴他,最怕家人團圓的時節,難免想到自己孤苦伶仃的境遇,會躲在暗夜裏掉淚。
上世紀90年代末,劉德文搬至高雄市左營區祥和裏生活,社區內,除了有眷屬相伴的部分老兵外,還有3800多位群居在職務退員宿舍的老兵。彼時尚在銀行擔任金融高級專員的劉德文,閑來也幫社區內的老兵打打下手、搞搞衛生。
一來二去,堅硬了一輩子的他們,偶爾也會在劉德文麵前展露出柔軟的那一麵,卸下心防聊聊往事。2003年12月底,劉德文遵照社區內一位老兵的遺願,將他的骨灰背回湖南桃源縣入土為安。
從此往後,劉德文義務幫助更多亡故的大陸去台老兵魂歸原鄉。尋親的電話、信件向他湧來,他開始前往更多的寺廟、墓地,甚至雜草叢生的亂葬崗尋找老兵的痕跡,並記錄下相關墓碑上的姓名、籍貫、生亡時間等關鍵信息,建檔後發布在網上。
2023年6月,劉德文到台東尋找老兵安葬處。受訪者供圖
魯彩山的後人就是通過劉德文發布的無人祭拜逝者名單找到的線索。
嚴格意義上來講,1961年於台灣亡故的魯彩山不算是老兵,是渡輪上運輸物資的船務員。1946年,他跑了一趟開往台灣的船,從此杳無音訊。家人後來輾轉知曉,魯彩山已在台亡故。此後多年,家人一直在尋找魯彩山的安葬地,去台灣旅遊時,也四處打聽,均一無所獲。
取得聯係後,劉德文根據墓碑上的信息,問了幾個問題初步核實了魯彩山後人的身份。他再向相關單位出具親屬委托書、公證文書等材料,逝者回家的程序才按規啟動。
若是健在的老兵想委托劉德文在百年之後將骨灰帶回原鄉,還要先去當地法院做一個遺囑公證。
這類繁瑣手續背後的費用需要劉德文自掏腰包。送一位老兵的骨灰回家,平均花費5000元人民幣。除此之外,開著車翻山越嶺尋找老兵下落的油錢更難以估量。
年輕時,劉德文的煙癮不小,一天要抽兩包多的進口香煙。年歲漸長,一來為了身體,二來考慮到可以省下煙錢送更多的老兵回家,他最終戒了煙。
好在越來越多的大陸親屬願意承擔劉德文的機票和住宿,如此一來,劉德文的經濟壓力緩解了許多。
9月9日下午,浙江寧波,魯彩山的後人早早等候在機場。見到劉德文現身,魯家人很是激動。還沒來得及走出機場,劉德文便先於魯家人跪下,從書包中取出魯彩山的骨灰壇,在地上輕輕扣了下,意為讓老人家的骨灰先觸碰下原鄉的土地。
魯彩山的後人緊接著雙膝跪地,雙手接過骨灰壇。“爹爹回來了。”魯彩山90歲的小兒子合掌拜了拜,喉頭哽咽。
9月9日下午,浙江寧波,魯彩山的後人早早等候在機場,雙膝跪地,準備接過骨灰壇。受訪者供圖
“靈魂擺渡人”
裝骨灰的背包累積到現在,劉德文已有4個,背包帶斷了就再縫上。
早年間,有的老兵親屬覺得犯忌諱,好心幫劉德文扔了。後來他講,別扔,這也算是一種情懷,他要一直用,留給後人作紀念,“這是背過老兵的書包。”
常年累月,劉德文的背包裏必備頭痛藥。早起沒睡好,他便會頭痛欲裂。
送逝者回家,往往淩晨三四點就要起床收拾。舟車勞頓,轉車、轉機是家常便飯。為了輕裝上陣,他舍棄了行李箱,衣物就塞在書包夾層裏。腳踩軟底鞋,走路不會那麽累。
往返兩岸多了他才知道,大陸的冬天是需要穿秋衣秋褲甚至棉衣棉褲的。“老兵的家大多在農村鄉下,戶外比較冷,我現在也懂得如何保暖了。”
有時候,當天還不能抵達農村,隻能在城市裏先休息一晚,第二日再繼續趕路。他會優先選擇標準間,一張床他睡,另一張床專門拿來放置骨灰壇。劉德文篤信,老兵亡故後也是有靈魂的,要安置妥當。
聽過的老兵故事愈多,他愈發理解老兵們未了的心願和遺憾。
高雄市左營區祥和裏是大陸去台孤身老兵的贍養點之一。義務幫老兵幹活多年的劉德文,2002年當選為裏長,連任至今。
這裏的許多老兵十幾歲便背井離鄉,獨自生活了一輩子,他們習慣將家鄉的人事物都埋進心裏,沉默寡言是大多數老兵的性格底色。
心結難開,但真誠是最好的鑰匙。同劉德文建立起信任後,他們樂意跟他講來台的前因後果,講未了的心願,有的一開口還夾雜著濃重的鄉音,日子長了,劉德文也能聽懂。
2005年,第一次送老兵骨灰回鄉的兩年後,劉德文辭去幹了17年的銀行工作,全身心投入到“靈魂擺渡”中。
2019年7月,河南南陽,劉德文和逝者的八旬弟弟合影,弟弟一直希望能找回大哥的骨灰回家鄉安葬。受訪者供圖
起初,劉德文和妻子葉品玲常常因此爭吵,她不理解丈夫為何放著大好前程不要,三天兩頭往外跑,與逝者打交道。爭吵之後便是無休無止的冷戰,有時候兩人繞不開的交流,就將寫好的便利貼粘在冰箱門上。
說一千道一萬,不如也跟著“擺渡”一趟。當葉品玲抵達大陸的某個村口,看到老兵的後人雙膝跪地接過骨灰壇泣不成聲時,內心一顫,也忍不住跟著落淚。
劉德文讀懂了妻子的淚水,妻子也明白了他的堅持。
有幾回在台灣的機場,有陌生人朝劉德文揮手,高喊著“裏長”,一旁的妻子很感慨。她愈發體會到,丈夫做的事情很有意義。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劉德文抵達機場後,還要坐綠皮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才能進村和老兵的後人碰麵。進村的路往往泥濘不堪,但劉德文要看著老兵入土為安才踏實。
後來,進村的路逐漸硬化,更多老兵的後人也有條件直接到機場迎接。劉德文很欣慰,送老兵回家的歲月裏,他也見證了大陸城市、農村的高速變遷和發展。
如今,劉德文的足跡已遍布大陸20多個省份。
大約16年前,劉德文送完老兵的骨灰後,在北京的一處舊書攤,發現了一封夾在泛黃舊書裏的家書,落款竟來自他所在的社區。“太巧了。”
來日方長
從大陸寄來的尋親信件不曾中斷過。
信封上的收件人錯寫成“劉德元”的、地址欠詳的、信封上隻貼了劉德文大頭照的,最終都順利寄到劉德文辦公室。當地郵政公司的郵差一看到從大陸寄來的信件,就知道,十有八九是寄給裏長幫忙尋找親人的。
郵差曾告訴劉德文,這樣的信件,一定要送達。這讓劉德文很感動。
尋親多年,劉德文總結出了不少經驗。他發現一些後代對長輩的名字,隻知道讀音,寫下來的卻是諧音字。
2023年4月,劉德文收到的來自黑龍江的尋親信。受訪者供圖
“張洪X因突發疾病,於1989年6月10日去世,已土葬……三舅是中間的孩子,哪年生人不詳,因長輩都已去世。今拜托劉德文先生在百忙之中,能幫助我們完成長輩的遺願,尋找三舅,讓他魂歸故裏,落葉歸根。謝謝!”
這是劉德文去年收到的一封來自黑龍江的尋親信。劉德文回憶,一開始怎麽都找不到,後來他發現,逝者名字中的“洪”應該是“宏”,這才定位到。
原來,信中提及的“三舅”此前土葬在台南的一片墓地,後來因墓地旁要開發一條道路,當地就將墳墓遷往嘉義。最終,劉德文在嘉義的一處骨灰樓找到了寄信人的三舅。
2021年9月,劉德文收到山東寄來的尋親信,經查逝者骨灰葬在台灣北部。受訪者供圖
有的逝者親屬總想讓劉德文在當地多待幾天,好好招待他遊山玩水,以表感激。但尋親工作還要繼續,劉德文每次都快去快回,“我們來日方長。”他總對老兵的後人這樣講。
初到祥和裏時,轄區內的無眷屬老兵有3800多位,如今已不到20位,年紀最輕的97歲。劉德文反複提及,60萬大陸去台老兵,到現在返回原鄉的不到4000人。其中一些老兵的下落,之所以能被找到,幸得逝後有友人幫忙立碑刻字。
於劉德文而言,時不我待。老兵的第二代都年事已高,“一些第三代不找了,第四代就更不找了。”趁現在體力還好,劉德文想架起更多老兵與後代的鏈接,讓血濃於水的關係有跡可循。
“我們回家”
答應尋親的承諾,劉德文不是隨口說說。“承諾要有始有終。”
最長的尋親,劉德文曾曆時8年。“老兵的親人都勸我,裏長別找了,我們放棄了,就讓爺爺在台灣吧。”後來終於有了音訊,劉德文致電過去,對方感到訝異,以為他早放棄了。
尋找老兵安葬地的時候,劉德文曾多次驅車到台灣東部,駛過的一大段太平洋海岸線美到他的心坎裏。不過,他知道,對老兵來說,這裏再美也不如原鄉,“他們想與最親的土地在一起。”
當一個個家庭向自己打開塵封的往事,劉德文愈發體會到人生無常,常常感歎“陰差陽錯”對個體命運的沉重影響。
年逾古稀的老人第一次叫爸爸,是抱著他背回的骨灰壇。有的人上了船就是一生。有的老兵來不及同家人道別,再度相見已是陰陽兩隔。有的老人哭瞎了雙眼,都沒等到對岸的親人回家。
2023年3月,國台辦發言人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高度評價了劉德文的義舉,“為幫助眾多大陸去台老兵完成落葉歸根的願望,2003年以來,劉德文先生不辭辛勞、奔走兩岸,足跡遍布大陸20多個省份,先後帶著200多位老兵的骨灰回故鄉安葬。他做這些事,生動詮釋了兩岸同胞不分省籍、不分地域,都是一家人。正是這樣的親情義舉,撫慰了老兵的離亂之痛,讓他們如願魂歸故裏。我們向劉德文先生表示敬意和感謝,也願意積極支持他的善舉,幫助更多過世的去台老兵實現遺願。”
2019年12月,劉德文在高雄西子灣。受訪者供圖
去年,劉德文送一位去世已50年的老兵回家。他的女兒從未見過自己的爸爸,老兵到死也不知道自己在家鄉還有一個女兒。
抱著老兵的骨灰壇途經村口的時候,老兵的女兒指著一個位置,告訴劉德文,爸爸走後,每天黃昏,奶奶一定會守在這裏,望著來人的方向,一坐就是兩個小時,一直到80多歲過世。
她等了一輩子,都沒能等到兒子出現在村口。
聽完老兵女兒的講述,劉德文內心五味雜陳,他抱著骨灰壇撲通一下跪在老兵母親曾日日等候的位置,哽咽著說,“你的兒子,裏長幫你帶回來了。走,我們回家。”
責任編輯:胡淑麗_MN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