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記者發現,年轻今年暑假,人暑在麵臨旅行計劃中的假出民宿、酒店或爆滿或房價超預算的游住情況下,當代年輕人另辟蹊徑,出新選擇了洗浴中心、花样海底撈等落腳、年轻住宿。人暑
現象
洗浴中心竟成“夢中情宿”
如果跟朋友暑期出遊,假出你會選擇住在哪兒?游住很多人的答案可能是看酒店或民宿位置、看品牌或服務,出新以及看價格等等。花样但是年轻,今年就有不少年輕人在旅遊時不走尋常路。人暑
“出去旅遊,假出隻要花200多塊錢,一天吃、住、休閑項目全有了。”市民郭小姐說,這次去東北旅遊第一站的住宿地是洗浴中心。“洗浴中心提供一天四餐和全時段水果飲料,還有遊戲室、棋牌室、KTV,當然還有洗浴和溫泉。雖然住宿有點吵,但是價格在這擺著呢,太劃算了。”
美團數據顯示,7月以來,洗浴中心的搜索熱度環比上月增長超55%,沈陽、北京、哈爾濱、上海、天津等城市的洗浴熱度最高。其中,20-35歲的消費者占比近七成。較2019年相比,7月以來,洗浴中心的線上消費規模增長150%。
性價比是很多年輕人選擇洗浴中心住宿的主要原因。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在洗浴中心的門票消費體係中,70-100元屬於經濟型,200元以內屬於中高檔,200元以上則算得上是洗浴中心裏的五星級。大部分洗浴中心的門票有效期為16小時。如果想在洗浴中心過夜,則需要另外交一次“過夜費”,一般在50元左右。值得一提的是,一般中高價位的洗浴中心大多提供免費餐食,有的還提供豪華自助。
除了洗浴中心,旅遊“特種兵”們夜宿海底撈也曾引發廣泛關注。北青報記者當時采訪部分做此選擇的“特種兵”,他們有的表示夜宿海底撈是為了體驗這種“流行”,有的則是種種原因無法回到住宿地的無奈之選,有的則表示是為了省錢。
北青報記者還注意到,社交媒體上也出現了一種特別的旅遊方式——交換式旅遊。所謂“交換式旅遊”,即兩個陌生人之間達成一致,到對方所在的城市旅遊時,互相到對方家裏居住。
“因為種種原因,當時跟我換的小夥伴沒能成行,我還是按計劃住到他家裏,不過睡的是沙發。他為了補償我,還包了我在這個城市旅遊期間的晚飯。”周先生對北青報記者稱,他是個背包客,選擇這種旅行方式也是為了認識更多朋友。
在社交平台上,“交換旅遊”的話題熱度不斷。在部分年輕人看來,交換式旅遊不僅可以節約下一大筆住宿開支,還可以增加體驗,滿足社交擴列的需要,豐富自己的旅行樂趣。
追訪
價格攀升催生住宿新方式
雖然選擇非常規住宿的年輕遊客們大多是為了增加旅遊之中的體驗感,但是也有不少遊客表示,今年以來旅遊目的地住宿價格的“背刺”也是讓他們選擇住宿能省就省的原因之一。
“我的朋友圈人人都在旅遊”可以描述今夏旅遊的熱潮。從中國民航局發布數據看,7月份全行業完成旅客運輸量6242.8萬人次,同比增長83.7%,創了民航月度曆史新高。而多個城市一票難求的高鐵、時不時就遭遇堵車的各地“最美公路”,也表明其他出行方式的熱度。而根據中國旅遊研究院預測,這個暑期,國內旅遊人數預計將達到13.31億人次,占全年國內旅遊出遊人數的20.18%。
有數據顯示,暑期以來,按周或月預訂的民宿訂單量同比漲超200%,很多酒店民宿要提前數周才能訂到房。在這一背景下,到旅遊目的地住宿成了很多遊客的一大問題。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中消協日前發布的上半年十大消費輿情熱點中,旅遊住宿問題高居第二位。其中酒店民宿在旺季漲價毀約等問題頻發。而一些城市的酒店,尤其是年輕人出遊樂於選擇、價格原本比較低廉的快捷酒店,在這個暑期漲價明顯。這就不得不讓很多年輕人在計劃出遊時,考慮如何節省酒店的費用。因此,洗浴中心、海底撈、別人家沙發等非常態的住宿地成了年輕人的選擇。
提醒
出遊需將安全放在首位
新的旅行住宿方式也帶來新的問題。如“交換式旅遊”涉及住宿,就會有財產安全和個人隱私等敏感問題。“它是建立在純粹的信任基礎之上,實際上還是存在很多風險。物品被盜、損壞、人身安全等交換旅遊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都亟待解決。”中國旅遊研究院副研究員李龍表示。
海底撈等商家則本身不具備住宿的條件,一旦成為一種風氣,不僅遊客將麵臨一定的安全隱患,就連提供場所的商家也將麵臨風險,更是消耗了商家的善意和人文關懷。
洗浴中心住宿相對合規。早在2004年,部分城市陸續出台規定,將帶有住宿條件的洗浴、按摩等場所納入旅館業管理的範圍,零時後仍未離開這些場所的人員,以及零時後進入的人員,都將按旅館住宿人員的要求,實行身份證實名登記。經營提供住宿功能的洗浴中心,需要在轄區公安機關處辦理特種行業許可證,取得旅館業經營資格,其中許可證的經營範圍需要包括接待旅客住宿。
但由於洗浴中心人員往來相對酒店等業態更為頻繁且複雜,安全性上仍舊難以與酒店甚至民宿相較。今年7月,昆明警方破獲一起長期流竄在昆明多家洗浴中心盜竊的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利用洗浴中心的休閑特點,在更衣室等地方實施盜竊。
因此,警方提醒大家,洗浴中心過夜需小心,要選擇有資質的正規商家。同時,消費時也要注意自己的人身財產安全。
文/本報記者 張鑫 實習生 滕雨桐
統籌/餘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