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亲手北京化工大學昌平校區迎來2023級本科新生,调制动迎學校各學院精心設置了多項具有趣味性、护手互動性、霜品生自色活體驗感的尝学特色迎新活動。記者了解到,制啤今年,酒北京化該校共錄取了4157名本科新生,学特新其中,亲手一名來自內蒙古的调制动迎新生陳同學完成了6年前與支教“老師”的約定,成功考入北京化工大學。护手
新生在“親友團”的陪伴下來學校報到。新京報記者 蘇季 攝
新生現場體驗親手調製一份護手霜
當天一早,尝学新生們就在“親友團”的制啤陪伴下走入校園。北京化工大學在新生入校門口附近設置了行李運送服務點,酒北京化免費為學生們提供行李擺渡服務。
記者從學校了解到,新生報到當天可以在主報到區總服務處領取一本獨屬的啟航北化“護照”,在規定的9個校園相關點位打卡、加蓋相關印章,就可額外獲得一份“新生禮物”。其中,學校在“第一教學樓”打卡點安排了“我來北化的第一張合影”活動,憑“護照”由現場攝影誌願者免費提供拍照服務,照片立等可取。在第一教學樓南側還有迎新大屏,“刷臉”即可領取新生數碼禮物。
報到完成,新生和家長即可開啟愉快的北化之旅。當天,學校各學院精心設置了多項具有趣味性、互動性、體驗感十足的特色迎新活動,科技感滿滿。
學生現場進行“熔岩燈”實驗。新京報記者 蘇季 攝
在化學學院,高年級的學長學姐們通過“熔岩燈”“幹冰奶蓋”“噴霧作畫”等趣味實驗展示不同的化學現象。其中,熔岩燈是利用物質在不同介質中的溶解度以及簡單的力學、光學原理設計的實驗。實驗中,燒杯中液體分兩層,下層紅色液體被反應生成的氣體以小液滴的形式帶入上層液體,再受重力作用緩緩下沉,在燈光照射下形如噴發的熔岩。
與此同時,新生還可以親自動手調製一份護手霜,帶走使用。“化學不僅是化工,也是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女生也可以學化學。”現場一名學生說道。
新生在學長的幫助下調製護手霜。新京報記者 蘇季 攝
“這是新鮮的啤酒花,今天早上剛摘的。”在迎新點,生物工程專業的學生展示的是他們自己種植的啤酒花和釀造的啤酒,啤酒可供學生家長品嚐。現場學生介紹,生物工程專業涉及發酵,因此,啤酒釀造課程是他們專業學生大三的必修課,“自己種植、自己釀酒,把勞動教育和專業實踐結合起來,完成整個工藝過程。”
學生展示自己種植的啤酒花和釀造的啤酒。新京報記者 蘇季 攝
在科創展區,多自主移動機器人吸引了眾人的目光。機器人工程專業學生康寧介紹,在機器人技術領域,多機器人集群控製是當前熱門研究領域之一,在該項目中,他們的目標是構建具有高效協同和高穩定性的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機器人集群控製係統,以代替人去完成危險的任務。
學生展示多自主移動機器人。新京報記者 蘇季 攝
另外,為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新生順利入學,減輕壓力,北京化工大學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在現場設立了“2023級本科新生入學綠色通道”,家庭經濟困難的新生可通過綠色通道申請床上用品、生活用品、愛心教材、夥食補貼、緩交學費住宿費、通訊禮包、助航基金等相關資助。
一新生與曾經支教“老師”成為校友
今年,北京化工大學共迎來4157名本科新生,其中,一名來自內蒙古的新生陳同學完成了6年前與“老師”的約定,成功考入北化。
“我上初中時,北京化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趙梅老師是我的數學老師,對我的影響比較大,通過她,讓我了解了大學生活,了解了北化,印象很好,也心生向往,而且我們約定了我要來到這裏,這次也是履行了約定。很開心能考上北京化工大學。”來自內蒙古的陳同學說。
6年前,剛上初一的陳同學遇到了北京化工大學第三屆研究生支教團的趙梅,並成為了她的數學課代表。在陳同學看來,趙梅不僅僅是老師,更像是大姐姐,她會請成績有進步的學生吃飯,還經常給大家準備驚喜小禮物,課餘時間還會和學生們一起玩遊戲。
結束一年的支教生活回到北京後,趙梅仍一直關注著支教學校學生的消息,經常和陳同學書信往來或是通過線上指導他的學業,陳同學的學習成績一直穩步提升,高考成績出來後,他毫不猶豫地填報了北京化工大學。
趙梅已經於2021年從北京化工大學畢業,得知陳同學被母校錄取的消息後,她十分驚喜,6年前的那句“我們相約北京再見”成了現實。她回憶道,第一次看到陳同學,就覺得他是個非常懂事、聰明的孩子,學習特別認真。後來得知他的父母長期在外地工作,趙梅對他就多了一些關注,在指導他學習的同時,經常鼓勵他參加各種各樣學校活動,開始還比較內向的他,逐漸地越來越自信,成為了學校活動的主持人,還參加朗誦比賽。
陳同學表示,他9月2日就來到了學校,校園環境很好,麵積很大,輔導員很負責,接待的學長學姐也十分友愛。他很期待大學新生活。“我想努力掌握專業知識,打好基礎,如果有能夠鍛煉自己的機會也要多爭取。希望在大學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記者了解到,一直以來,北京化工大學聚焦脫貧地區縣中教育存在的短板弱項,實施教育精準幫扶項目,啟動“補充縣中師資力量、豐富縣中第二課堂”的研究生支教團項目,進行從資助助人向資助育人轉變的“百人百對”結對幫扶計劃,探索縣中托管幫扶新模式,鼓勵北化學子和優秀教師用愛心、學識助力脫貧地區學生進入大學。
新京報記者 蘇季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