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來風滿樓,這是太好今天我們看到美國老牌銀行巨頭高盛(Goldman Sachs)的近況。
高盛是太好一個偉大的名字,代表著華爾街“老錢”的太好深厚底蘊和實力。但即便是太好一家百年金融機構,其業務發展過程中如果屢次出現一些重大失誤,太好則危機也會隨時顯現。太好
今年3月份瑞士老牌大行瑞士信貸一夜崩盤的太好驚恐感還未消散,現如今華爾街街頭人們議論的太好重點則是高盛的“烏雲密布”。
當然,太好高盛還遠未到“瑞士信貸時刻”,太好當前最大的太好問題是在盈利能力和一些業務層麵出現了波折。
據高盛公布的太好2023年第二季度業績。季度總營收102.8億美元,太好同比降8.19%;淨利潤12.2億美元,太好同比巨幅下跌58.46%;淨利潤率11.83%,同比下降54.74%。
業績出現顯著下滑,似乎高盛唯一能做的選項就是“瘦身”。但高盛的瘦身並不那麽簡單,而是隱含著公司深層次危機,也體現其未來發展的調性。
有選擇性的賣賣賣
最新消息顯示,高盛已經同意將其個人財務管理部門出售給一家名為Creative Planning的競爭對手。
Creative Planning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堪薩斯的投資顧問公司,管理的資產達2450億美元。
外媒預計該交易將於今年第四季度完成,使得高盛獲得出售的收益計入報表之中來改善盈利性。但目前高盛沒有回應媒體關於其此次出售個人財務管理業務的具體價格。
高盛這個條線的業務有幾個特點值得我們關注:
(1)高盛此次出售的所謂個人財務管理業務並不是其自創的部門,而是在幾年前收購來的整個板塊,包括人員。
高盛於2019年斥資約7.5億美元收購United Capital,獲得了一支由約220名財務顧問組成的團隊,同時管理的資產規模達到約250億美元。
這是當時高盛首席執行官大衛·所羅門(David Solomon)的重要擴張手筆,旨在擴大高盛的業務範圍,使其財富管理版圖不再局限於已取得優勢的超富裕客戶階層,而是觸達那些擁有幾百萬美元資產的中間富裕客戶。
(2)本次出售體現出高盛當年的構想並不成功。據高盛此前公布的數據,高盛的財富管理業務對這類中間富裕客戶的吸引力非常有限,今年二月份的數據顯示,高盛財務管理在擁有100萬美元至1000萬美元投資資產的客戶中的市場份額僅有大約1%。
這和其當初規劃的目標相距甚遠,在業績麵臨壓力的當下,出售這類業務的邏輯就出現了。
(3)高盛官方對於此次出售的評論則非常明確,高盛在財富管理行業裏的大船又要調整航道了,以後將回到自身占優勢的超高富裕階層財富管理領域,而放棄掉中間富裕客戶的相關業務。
不管我們如何分析,高盛做出這一決定的最大出發點還是在一個“錢”字上,出售這類業務將有助於提高高盛資產與財富管理部門的利潤率,從而提高整個集團的業績。
本次出售其實也體現出高盛今年以來的一項基本策略:退出過去多年其努力進入的大眾零售和低階財富管理領域,更加聚焦超高淨值客戶的財富管理和投行業務——也就是高盛賴以成名的地方。
除了本周的這項涉及財富管理的出售以外,高盛在今年已經有了多次涉及消費貸的退出操作。
此前不久,高盛已將其零售消費貸款部門馬庫斯(Marcus)的10億美元個人無擔保貸款資產出售給另類投資基金Varde Partners。
第一季度,高盛就已經從其馬庫斯部門45億美元的貸款組合中出售了約10億美元的貸款資產,導致其第一季財報中錄得近4.7億美元的虧損,需要其通過釋放4.4億美元儲備金來核銷。
此外,外媒普遍報道高盛正在就出售其旗下另一個零售消費領域的金融科技公司GreenSky進行詢價。
GreenSky成立於2006年,是一家幫助消費者獲得房屋裝修貸款的金融科技公司。
該公司於2018年上市,當時融了8.74億美元資金。高盛一開始擔任GreenSky IPO的主承銷商。但到了2022 年,高盛為了推展零售領域的業務,索性收購了這家公司。
此後,GreenSky被高盛納入其零售消費業務板塊,該板塊包括了前文提到的馬庫斯。
隨著今年來高盛突然轉變策略,四月份,高盛宣布正在為GreenSky尋找買家。在2023年第二季度報中,高盛已經減記GreenSky業務達約5億美元。
不管個人財富管理也好,零售消費貸款也罷,這些更加接近大眾消費者的賽道是近年來美國各大銀行都在積極布局進入的重要領域,高盛此前也沒有缺席。但為何到了今年卻急轉直下,急著出手呢?特別是像GreenSky這樣才收購沒有滿1年的新業務,這麽急著賣掉,確實有了些“打自己臉”的嫌疑。
這些動作背後的邏輯其實還是高盛急於扭轉去年在零售銀行領域的重大損失。
因為這個損失不僅體現在集團盈利能力出現下降,更導致高盛去年較大幅度地消減了工資和獎金,從而導致多位重要高級管理人員離職以及發生較明顯的員工離職潮。媒體連番累牘的報道之後,這更深層波及到了高盛股東的信心,從而影響股價——這才是高盛管理層最看重的。
一波未平
以淨資產回報率對比,高盛從2022年第二季開始的每個季報都落後於主要競爭對手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和美國銀行,而且在2023年第二季財報中更是開始低於以往數年一直被自己壓一頭的花旗銀行。
高盛從多年以前就一直在力爭和這些頭部對手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而其高層也非常明確地意識到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相對於這幾家競品,高盛並沒有同樣強大的零售銀行業務。
所謂的零售銀行業務,說白了就是上文中我們提到過的那些個人消費貸款、非高淨值居民或者中間富裕階層的財富管理等業務。高盛以往的強項在並購谘詢、投行、極富裕人士財富管理和衍生品交易等領域。實話說就是離普通群眾很遠,離大機構、“老錢”、“新錢”等超富裕階層很近。
與高盛的主要競爭對手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不同,高盛一直缺乏一些更穩定的業務,比如財富管理:直白地管理一些富人的現金;或者像摩根大通那樣的零售業務:從人們存入資金和向外貸出資金中賺取一些利息差。
高盛的主營業務是交易和投行,這些業務的周期性更強,波動性更大,需要在不同的機構之間進行交易。
近年來,在CEO所羅門的強力推動下,高盛積極布局零售銀行領域,希望補強自身這方麵的短板。
高盛最初的想法可能有兩點:第一,如果其業務更加多元化,華爾街會更喜歡其股票。多元化的業務可以克服那些單一業務板塊中的周期性問題,市場就會為高盛的股票支付更高的價格;第二,零售銀行業務將為高盛的既有業務帶來成本較低的資金,多元消費者存款將會流入,這其實是整個銀行業獲得低成本資金的好方法。
但結果是,這兩種想法都沒有實現。事實證明,與老牌零售銀行的競爭非常困難。資金成本實際上很高,因為高盛必須支付大筆資金來吸引存款。而且,高盛新增的個人消費貸款表現也並不理想。
一波又起?
看上去,在經曆了零售業務和財富管理業務上的大退卻之後,在麵臨眾多高級管理人員離職的大風浪之時,在業績持續下滑之下,高盛可能會麵臨高層換血和進一步收縮的強大壓力。
但當前從消息麵上來講,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高盛CEO所羅門先生的地位暫時是穩固的。高盛極其靈活地從虧損業務中抽身其實也迎合了股市投資者的期望,可以快刀斬亂麻地快速止血,迅速提高盈利能力。
至於那些離職的高管,則刻入骨髓的高盛基因說不定會讓他們把高盛拉進他們新工作的業務池中,為老東家帶來新增長。(這也是高盛的一個傳統,離職高管往往會介紹給高盛重大的業務)
但總是出現在媒體的負麵報道中總不是一件好事,高盛的前景是否惡化似乎還是在於其業務調整和剝離後的效果能否快速體現。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僅供研究和學習使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